返回第四十八节 盐业之利  万历新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四十八节 盐业之利 (第1/3页)

    第一章韬光养晦第四十八节盐业之利

    紫禁城文华殿

    “朕已经跟内阁商议好了,朕所建立的长卢盐场的收益将有一半上交给户部,有户部来管辖水利院的财政拨款事宜。”林洲略作解释,就把银子的出处暴露了出来。

    “啊”众人一阵惊呼。

    没有人能够想得到长卢盐场的暴利规模,因为他们都是被千百年来的惯性蒙蔽了双眼的。那淮盐的例子也是摆在明处的,虽然大家都是不知道暗地里盐业收入有多高,但是先入为主的念头已然占据着大明官员绝大部分的头脑中,当然了还是有些官员是清楚这其中的猫腻的,比如那个淮扬第一大盐商之子就是明白这暗地里的交易的。

    “每个月都会从这笔固定的资金里拿出二十万两的银子,用于水利工程营缮。多余下来的银子将会用来提高大明官员们的俸禄,多少还是能够改善一些当官们的一些窘境的。朕也是知道的,这几年的官俸时常的拖欠,京师之中就是有不少的官员们就是靠着在私塾中教书来勉强度日的,所以朕决定以后会慢慢提高官员的薪俸,也是要告诫大家做官要安守本分”这最后一句话说的是声惧色凛,颇有几分的阴狠来。

    对于官场上的那些个道道,林洲多少还是知道一些的,就是后世的网络上也是把这一时期的大明官场的贪污腐败、收受贿赂的风气,批的是体无完肤的。好像是大明朝的官员无论大小都是生来的贪官一样,林洲知道大多数的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贪秉。这个时代的官员要比后世的公务员考试艰难的多了,全国几十万的考生每年能那么入主殿堂的也就不过几十人而已。读书人做官的理想一开始莫不都是为了经世济民罢了,只是在官场上厮混的久了才和光同尘了,本质上这些贪官也都是好的,至少他们做官的初衷的确是为了国家和百姓。

    为什么会渐渐的成了贪官了呢林洲自己倒是总结了一些原因,一是因为官员的俸禄低。大明的官员们莫不都是读了十几甚至是几十年书的人,遵循的也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类的信念,但是当他们一旦功成名就以后才发现当官是个没有油水的差事,这些人几十年读书下来早已是家徒四壁了,当了官以后迎来送往的少不得银子,于是慢慢的也就成了贪官了。

    这第二呢,还有一种人就是那种天生的对金钱过分狂热的人,他们当了官不是为了经世济民,也不是为了光宗耀祖,纯粹是为了追逐金钱而来。于是他们上任了以后就开始大肆的收受贿赂,搞起了官商勾结来。

    还有一种就是迫不得已而成为贪官的人,当这些读了几十年圣人之学的谦谦君子们一朝入得殿堂,本也是抱着报效皇恩、报效朝廷的思想来的,可是当了官以后才发现原来自己的上司和下属多是贪腐之辈,既是想办也是没有能力,也是渐渐的就和光同尘了起来,跟着官场的风气一起沉沦的下来。

    反正是一万个贪官有一万个成为贪官的理由,不过林洲知道在这些原因中属于第一种和第三种情况的人还是大多数的,至于第二种人在大明的官场上毕竟是凤毛麟角的。也是针对这种情况才使得林洲有了对付贪官们的办法,说起来也是简单之极的,无非就是施恩和严惩两条路。

    不过要是真的做起来也是千难万难的,这施恩就是需要金银来支撑的,纵观大明朝廷现今的财政状况实在是没有那个条件,要知道这个朝廷中光是领取薪俸的官员就是不下四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即使每个人都加上那么几两银子总数也是能让户部官员们集体跳楼。

    这官员严惩也是自明初就开始的了,太祖所制定的法令对于贪官污吏的惩处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严厉的,但是这也是没有能够挡得住越来越越多的官员贪腐下去。这关键就在制度和人员上来,可是要实行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有岂是一朝一夕间就能够完成的。

    不过幸好林洲目前来说也算是大明朝数一数二的有钱人了,又是手握军权的无上天子,自是可以实现自己的计划了。

    大家一听说要涨工资了,自是欢欣鼓舞,尤其是那些清水衙门的都察院中的小官僚们最是兴奋了。

    户部尚书也是属于高兴的人群中的一份子,既不用从户部掏钱却又能让满朝文武都记住自己的好,还有什么不高兴的事情。虽说每个月也不见得能给那些人多少的银子,不过多多少少的还是能够让官员们的生活有一些改善的。

    现任的户部尚书王国光也是刚刚从吏部尚书的任上转到现任上来的,虽说本质上两个尚书的职位都是相同的,但是暗地里大明朝的官员们还是更加的敬重吏部尚书的多些,毕竟那可是一句就可以决定个人职位、待遇的大权性人物,而这个户部尚书却纯粹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