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章 扬州农业  三国袁公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五章 扬州农业 (第2/3页)

广博的荒蛮之地上又出现了很多的城镇。最为显著的便是鄱阳湖一带的环湖产粮区,仅仅经过两年的开发,每年所产粮食都位列前矛,成了名副其实的大粮仓。

    除却人均占地增长带来的好处外,袁术还大力推行如今不太盛行的堆肥肥田法。古老的堆肥法在21世纪的中国农村都是增产利器,到这东汉威力更为显著。堆肥顾名思义便是将猪羊牛圈内牲口栖息的长久沾染排泄物的草料堆成一堆,上面泼上粪水,等个一两月后,草堆内部便会因微生物活动产生大量的铵盐与钾等农作物急需物质,此时将粪草埋入田地家,然后中上粮食作物,就能达到增肥目的。

    大汉农作物多是靠着大火焚烧枯叶等以聚集肥料,每种几年田地边会逐渐失去肥力变成劣田。推广堆肥后,地里的肥力得到补充,庄稼长势极好,每年的产量都从原先亩产80-120斤左右提升到了平均180斤。

    除此之外,袁术还在那些失去肥力的土地上,按照户口补贴粮食让农民种植大豆,用大豆的生物特性与堆肥技术,使原先缺失肥料的土地重新焕发活力。

    至于劣田产出的在这个时候产量还算好但不受欢迎的大豆也都被袁术一一收购。要知道东汉时期,最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栗,也就是后世的小米。味道好是好,营养也很高,但其产量简直让人头疼,即便使用精耕细作的方式,每年所产不过一亩150斤左右,而且这东西极易受病虫害,常常颗粒无收。

    袁术收购来大豆,便将大豆秘密运到丹阳郡内交给袁涣,用来榨油。东汉时期,大豆多是用作战马饲料,还没有人发现这大豆富含油脂,能用来榨油。于是袁术便命那帮襄城俘获的铁匠与四处寻来的工匠,用土膜铸造了一批每两个相互啮合的巨达齿轮柱,然后人工啄磨,再用简易的绞盘固定方式相互啮合固定,外部装上木箱与铁皮沟槽用来进料与出油。整个摸索过程耗费半年有余,终于形成最早的榨油工具。榨油时只要将事先炒到焦黄的大豆灌入进料口,黄豆便会卡入齿轮柱中间,随着畜力转动齿轮柱,大豆就被碾压粉碎,油料便顺着齿轮柱流出,虽然出油率不是很高,但在这东汉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剩下的豆饼豆粉富含脂肪,也能做战马的精良饲料。

    榨出的油料一部分被袁术赐给州内官员与返还给那些种植大豆的农民,一部分流入市场。因大豆油与其他动物油明显不同的性状,加上口味独特,很受州内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