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 圣婴大王十三 (第2/3页)
和民生。还有一个按察使衙门,长官是按察使,主管一省的治安和刑罚。
一个提督衙门,长官是提督,主管一省的军队管理和训练。第四级是道台衙门,各省都有自己各自的道台衙门。
什么负责盐税的盐道衙门、负责战略物资储存和运送的兵备道、粮食收缴的粮道、地方河道清理和维护的河道等等,他们的长官是道台,职务和品级比知府高一点点,不如布政使或者按察使。
他们和中央六部的职能差不多,负责省内主要的几个部门,对于下属的衙门有业务上的指导职能,也有建议任免下级官员的权利。
第五级就是州府衙门,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地方市级部门。在当时州比府略大一点,州一级的长官叫知州,府一级的长官叫知府。
管理的权限差不多,只不过知州的品级要比知府略微的高一点点。知府一般都是正五品,有时候是从五品,知州一半是从四品或者正五品。
虽然知州的品级和一些道台一样,但是他们的权限有很大的区别。要是一般性的道台,还不如知州有实权,但是有实权的道台是知州眼红的对象。
这一点有点像巡抚和六部九卿之间的关系,六部九卿的长官和地方巡抚一样,都是从二品或者正二品之间。
像国子监祭酒等清水衙门的长官羡慕地方巡抚有权有势,但是地方巡抚却眼馋户部尚书有钱、工部尚书有油水、吏部尚书有权、兵部尚书有兵。
在官场等级和品级没有职务重要,例如一个正五品的扬|州知府和一个正三品的南|京国子监祭酒,虽然等级不一样,但是绝对是扬|州知府有权有势又有钱,羡慕得南|京国子监祭酒想降职去当这个扬|州知府。
第六级衙门就是各地的县衙,长官是知县。在朝廷看来县衙是国家最基层的衙门,再往下就不是官派机构了。
一般来说县衙设立长官一名,官方称呼是知县或者县令,老百姓一般叫县太爷。
县衙内部管知县叫大老爷或者太爷,也有一些亲信一直叫知县老爷。这么称呼知县的亲信一般是知县聘请的师爷或者手下,表示知县才是他们的主人。
知县的职能相当于现在的********兼任县长,有时候兼任法院院长和审判庭庭长。
主管一个县的刑事、民生、财政、税收等等事务。可以说是对全县负责,当然有责任的时候首当其冲的也是知县。
知县之下是县丞,县丞顾名思义就是辅助知县管理好县衙的二号人物。
一般情况下知县和县丞的关系都不是很融洽,相互之间只有表面上的客气。
设立县丞的主要目的不光光是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