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四回 莲花之谜二十四  谜案追凶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二十四回 莲花之谜二十四 (第2/3页)

和殷士瞻都是科考出身,都是一样的苦读四书五经,一轮一轮科考中的秀才、举人、孝廉、进士,后来成为两榜进士的。

    因为他们的成绩比较优秀,进了翰林院成为了翰林院学士。当时朝廷对于这些国家后备人才管理很细致,能够进入翰林院其实是一件好事。

    朝廷每三年一次大比,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每次大比招收一百多名进士,有时候会多一点。这些中了的进士不可能都进翰林院当学士,只有极少数的几个人可以进翰林院。

    除了这几个进入翰林院深造的之外,大多数的进士将会进入六部衙门或者各级衙门。

    因为这些人都是新人,又没有执政的经验,所以不会一下子委以重任的。

    他们这些人不是在六部衙门当一个普通的主事,就是在各地衙门担任职务不高的副职或者部门主管。

    最好的去处就是到县衙当知县,直接可以当

    “一把手”了。为了提高大家对科举制度的重视,早在宋朝的时候就有规矩,地方行政一把手必须是科班出身。

    也就是说只有科考出身的两榜进士才有资格坐堂审案,就算是朝廷最基层的雁门县衙长官也必须是进士出身。

    所以大家拼着命要考取功名,目的就是成为一个出人头地的官员。这些熬了十几年甚至于几十年的进士们,一旦进入官场就成为小小的一滴海水,无法在官场这个海洋里翻起多少的浪花。

    有的人从此终止在县一级待遇上,当上一任知县后就下台了。有的人甚至于连正堂都没有当过,一生在各个衙门转来转去,当副手一辈子。

    有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被上司拉来当

    “替罪羊”,甚至于连自由回家都没有,要在监狱里度过一辈子。相比之下能进翰林院就是最好的一种选择,因为进了翰林院就代表这个进士将来有一个光明的前途了。

    按照传统的规矩,科举出身的官员要去基层锻炼,除了成绩才有可能提升。

    有一个书生曾经暗中调查过,一个书生如何能够成为一个封疆大吏。中了进士的书生要进入第二轮的科考,通过了才能算是两榜进士。

    只有两榜进士才有资格马上委派职务,进士只有候补资格,一般不直接委派职务。

    据算这个学生运气好,每一次都能够顺利过关的话。他七岁开蒙,十四五岁中童生,十七八岁中秀才,二十一二岁中举,二十四五岁中进士。

    二十五岁正式出任知县的话,三年一任知县。必须年年得到上级给予的优等评价,三年后由小县转为大县,依然是知县,但是行政级别从原来的从七品正堂知县升为正七品知县。

    再三年后这个年年优等评价的知县才有可能胜任小地方的知州或者知府,这时候这个官员已经至少三十岁了。

    一任知府下来,这个从五品到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