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真假公主一 (第3/3页)
只要做好疏通工作,不但可以保持河水正常运行,而且可以保证上下游的安全。
可是要是不注意的话,中游就会淤积泥沙,下游的水位就会下降,上游的水就会在中游大量滞留。
这时候要是遇上雨季或者其它问题的话,中游就会发生水灾。中游的水下不去就会反过来往上游走,上游的水加上中游的水反上过来,这就是反噬,灾害比一般的洪水还要严重。
而下游也会因为缺水导致收成不好,甚至于是旱灾。无论是水灾还是旱灾,只要死了人就会有瘟疫,病菌很难控制,所以瘟疫会大面积传播。
粮食绝收或者水源不充足的时候,也是一些动植物难以生存的时候,所以一些动植物只好和人类争夺食物。
蝗灾就这么形成了,大量蝗虫为了生存,为了能够活下去只好来吃庄稼。
蝗虫生殖力强,数量多,每每过境就会造成大量庄稼的损失。只要保护好了生态,让蝗虫这种有害的动植物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就不会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
所以只要治理好河道,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这个问题十分简单明白,但是为什么就是治理不好河道呢?
问题出在管理河道的河道衙门和地方官员身上。河道衙门是在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时期成立的,身为老百姓出身的朱元璋深知老百姓的疾苦,所以建立了这个专门管理河道事务的衙门。
专门负责管理包括黄河长江在内的所有河流的治理工作。主要任务就是清理河道上的淤泥,疏通河道,朝廷每年下拨经费雇人做工。
这个衙门权力不小,可以调动的人手也不少,为首的长官是朝廷指派的从二品现任官员。
在当时一省的行政长官也不过是正三品的布政使而已,也就是说这个河道长官的级别比任何一个省的长官还要高。
河道衙门为了表现成绩,为了让当时的皇帝高兴当然会尽心尽力。但是不久之后他发现自己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了,要是这样不但没有事情做了而且会导致河道衙门没有存在的价值。
他就开始慢工出细活,名义上是注意安全和节省,其实是想办法保留河道衙门一直存在下去。
不久之后这个河道衙门的第一任长官发现这个河道淤泥不会一次性解决,就算清理了也会马上在几年内又淤积。
他就一边继续磨洋工,一边向上级建议永久性设立河道衙门。朱元璋是一个务实的皇帝,深知这个工程的巨大和艰巨,所以答应了这个请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