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章 讲座 三合一  重生者狂想曲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二十章 讲座 三合一 (第2/3页)

从第三排坐起。

    李盼芙和萧晓正聊着天,萧晓眼见的看到沈红星在于弄仁还有个漂亮oloffi,也就是虐待狂和被虐待狂,简写就是大家都懂的。

    等着于弄仁sadissochis发作般的在台上讲了快半个钟头,这家伙才有了要消停的意思。只听这于弄仁正好说道:“下面让我们欢迎亮剑以及潜伏的作者,橘子老师。”

    “自己也终于成为老师了啊。”心中带着这样奇怪感慨的沈红星起身,在讲堂里一百多师生的注视下走上了主席台,他弄了弄话筒的高低,然后开口说道:“相信大家也挺累的,我也就不说废话了。

    本来呢,我和诸位应该是没有什么交集的,这种讲座做起来也颇为尴尬。诸位不是学文的,我讲如何写小说自然不合适,诸位又不是学史的,那与诸位探讨国共时期历史未免有点尴尬。但是又不能不说点和诸位有关的,在下思来想去,终于找到了条诸位与我的共同点。那就是现在或者将来都要教育自己的孩子,那就干脆讲讲教育学吧。”

    徐晓燕看着讲台上有些光芒四射的沈红星,惊讶于沈红星还能用这种民国时期的白话文做讲座的能力。而徐晓燕身后几排的萧晓和李盼芙则更是惊讶,她们俩现在才反应过来刚才坐得离她们不远的那个男生是谁。李盼芙是看过亮剑和潜伏的,平常爱这两本熟爱到不得了,在她的想象里,这两本书的作者橘子,怎么也该是个风度翩翩极为有才的中年男人。可谁想的到这橘子原来是个面向比她还年轻一点的男生,李盼芙这时候都有些崇拜沈红星了,看看人家,差不多跟她同龄,但是都已经是知名作家了

    李盼芙心理乱糟糟的想着,耳朵却听沈红星说道:“近来西洋的心理学家总结了十条人类很难避免的心理弱点,称之为人类无法抗拒的10种心理,里面颇有与教育相关的。

    1、鸟笼逻辑

    若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最显眼之处,过不了几天,其主人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便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便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死了若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他便会问:那你养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

    听到这里,李盼芙想了想若自己是那个进屋的人,肯定也会惊讶的问鸟是不是死了。想到这里,她一下就把之前脑子里乱乱的想法甩开,认真听沈红星的讲座起来。

    只听沈红星这个时候又往下讲新的内容:

    “2、破窗效应

    西洋的心理学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仿佛这里只要之前脏了,就赋予了人们可以在此地放肆的权力。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有位教授甚至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人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警察发现人们果然比较不会在干净的场合犯罪,又发现抓逃票很有收获,因为每七名逃票的人中就有一名是通缉犯,二十名中就有一名携带武器,因此警察愿意很认真地去抓逃票,这使得歹徒不敢逃票,出门不敢带武器,以免得不偿失、因小失大。这样纽约市就从最小、最容易的地方着手,打破了犯罪环结chain,使这个恶性循环无法继续下去。

    此种理论也可以用在所谓的坏学生身上,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破罐破摔。若是见到一个学生成绩不好,众人会自然而然的当他是坏学生,然后对其轻视,反而会加重其破罐破摔的心理。”

    3、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4、帕金森定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听到这里,李盼芙乐了,这是在讽刺国内的官僚机构么沈红星话音刚落,教务处长于弄仁就拼命的在台下咳嗽,想通过这种“无声的抗议”来让沈红星打住。而台下的热血男生们一听沈红星的这番话,却纷纷起哄的鼓掌叫好起来。

    可沈红星今天可不是来批判政治的,不用于弄仁提醒他也不会在这方面做过多发挥,只是继续讲道:

    “5、晕轮效应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