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章 海外华人舆论  青春的刀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21章 海外华人舆论 (第2/3页)

为隔着太平洋,也不太可能去作甄别。所以,这就像我们很多人在潜意识中总认为,外国人怎么可能理解得了中国文化,同时对外国的印象也是那么简单化一样,这些为了生活而很忙碌的外国人,在不被特别提醒的时候,在潜意识中对于中国当然也只是一些简单化的印象,同时,也会很自然地认为,中国人怎么可能理解得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

    “这些人倾向于把自己的生活说得很美好,是因为自己为生活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并渴望自己的这种努力得到媒体的验证和赞赏,所以,商业运作的媒体基本都会顺水推舟,不敢忤逆大众,而在大洋彼岸的另一群人则很容易就被当成了反衬的对象,因而,商业运作的大众媒体为了生存,不得不迎合这些观众的思维结构,所以,只可能是一些不那么正面的内容出现在媒体上,甚至,只有那些水深火热的生活才会出现在大众媒体的版面上,来作为一个参照的对象。就和我们看待非洲的穷苦生活,并以此认为我们自己的生活很美好的潜意识一模一样,其实不知道非洲人完全可能自得其乐。”蒋文睿想了想,问道:“你的意思是这样吗?那么在海外的华人呢?”

    “差不多就是这意思!其实海外的那些华人媒体,还因为他们自己在国外其实只是一些边缘化的族群,对社会资源和资本的掌控力非常有限,不太可能有足够的力量,尤其是财力,去搜集更为全面的信息,并加以整合,只好选择那些被主流媒体用自己的潜意识加工和处理过的片面信息,并以此作为支持自己言论的事实依据,这种行为,无意间就已经对自己的认知造成了一定的扭曲。”胡明远顿了顿,继续分析道:“另一方面,他们的受众其实也只能是国外那些边缘化的华人族群,这些人更多的时间,是在为自己基本的生存奔波,基本都没有太多的闲心和精力去作更专业的分析,只可能要一个简单明了的结论,获得一个调节生活的谈资,印证自己的某种预期。此外,绝大多数媒体工作者——工薪阶层——的身份和现实处境完全可能在无意间就对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而我们还常常难以察觉,最容易察觉的就是,所有对比的参照对象都是中下层的普通工薪阶层,在默认情况下,视角都是难以破除、难以替代的普通工薪阶层视角,非常乐于、习惯于和满足于做一些二元的泛道德化评价。所以,简单而言,主流的商业社会中,华人族群处于边缘的经济地位使他们缺乏足够的资源,这是他们做出这些看似幼稚行为的原因,天资再高的人,为了在这样的舆论场中继续存在,被标签化并自我标签化,刻意表现得天真幼稚或者异常激烈,以获取主流社会的认可,其实也是他们作为边缘族群几乎无法摆脱的宿命。所以,歧视和嫉妒其实就是商业逻辑使然,而不是主观故意那么简单,或者说这样的商业逻辑为某些人的主观故意歧视提供了存在空间。”

    “你都已经知道这些了,那你还跑到国外去留学有什么意义呢?”蒋文睿有点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