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所谓青年导师 (第2/3页)
累,怎么可能一蹴而就干大事!”魏林接着说道。
“呵呵,真的是这样么?你再仔细想想!”蒋文睿这时候显得很不服气:“谁给你说这些人多花的十几二十年时间是用来积累经验的?更多的只是不断的低层次重复吧!据我的观察,之所以有很多人到了四五十岁才能创业,这多出出来的十几二十年时,间其实是在积累资本,寻找可靠的门路,并获取信任,而所谓的个人能力其实并没有得到多大的锻炼和提升!君不见,四五十岁创业失败的也是一大片吗?而二三十岁有远见、有能力的年轻人不也很多见吗?现在的商业巨头,是不是有很多其实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出发了?所以,如果你自己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各方面的准备条件已经到位,为什么要再等个一二十年呢?你说这是不是有病?我们对于年龄和能力有一种偏见,认为两者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这种偏见被大多数人持有,反正我是觉得,要说个人能力、远见,年长者常常不见得不比年轻人高多少reads;宦妃!‘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话,更多是一些年长者用来好为人师,自我感觉良好的依据罢了!年轻人如果有这样的条件,却不创业,那你拿你的青春来有什么用?”
“说得好像创业很容易一样,其实那些创业失败的人多数是不会回来给你分享他的创业经验的,只有幸存下来的创业者才愿意给你分享创业经验,而给你造成这样一种错误印象:创业很容易!”魏林反驳道:“那些炒作创业的投资人更多的,是把这些年轻的创业者当成一种廉价的劳动力,作为一项投资,是把自己手上那些做得够好的做大,做得不好的撤资,投资人和创业者其实是合作关系,因而,投资人绝对不是创业者的救世主,大家都在过河,谁都不是菩萨,即便是道德上没有瑕疵的投资人,自己都自顾不暇,怎么可能像你的父母那样全方位地照顾你一个还未必专业、未必懂行的愣头青的青春?这些内容因为不契合多数人的预期,怎么可能出现在媒体上!”
“再说了,更多的找不到其他投资人的创业者,即便自己有几百万的投资资本,几百万的钱对于个人而言是一笔巨款,几百万对于企业而言,算个啥呢?恐怕根本就没入流吧,在企业界完全可以忽略不计!”魏林继续说道:“此外,有一种荒诞的舆论,好像创业就很牛,有本事?然而我认为,创业本身并不代表所谓能力,你只是把一个铺子开起来了而已,充其量只是说明你的组织能力还算可以;而我认为,创业之后铺子十年八年不关门,还能够有稳定利润的,那才叫有本事。这些你都想过吗?如果没想过,就不要做创业的白日梦了吧!不然自己怎么死的恐怕都不清楚。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使得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