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五节 不但要上头版还要做头条 (第2/3页)
祸福避趋之”……
当然,也许这种推测永远不会成为事实。良弼会一直保持忠诚,美国人也不会产生更换一位皇帝的想法,因此皇帝可以一直坐在他的宝座上,直到他死亡,或者他的政府被革命者推翻。
没有人可以准确的预测未来,重要的是,张绍曾知道,既然他和他的同志可以根据目前掌握的一点信息推测出对皇帝来说最糟糕的那个结果,皇帝和他的亲信同样可以。作为一个美国政府扶植上台的代理人,他必然对此深信不疑。
美国人可以扶植他,同样也可以扶植良弼,任何事情,只要有了第一次,必然会有第二次。
他不可能忍受它,肯定要想要改变它,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军队控制在他或者他暂时还可以信任的大臣的手里。
这不容易做到,皇帝不能轻易撤换他的任何一位将军,那样将会引起美国人或者英国人的强烈反对,最后导致他的失败。他需要一个机会,一个合理的借口,使他可以撤换某一位将军甚至每一位将军,同时不必顾忌华盛顿和伦敦的态度。
或者,即使他仍然不能撤换任何人,但是仍可以削减他们的权力,稍稍改善他的处境。
同盟会的计划就是他等待了很久的那个机会。不管最后会有什么结果,只要有一颗炮弹落进紫禁城,良弼就必须承担全部责任,而他也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撤销他的近卫师的指挥权。
同样,它也是良弼的其他敌人需要的机会——也许他们全都已经准备好弹劾他了。
这些人,皇帝和他的大臣,就像一群围着良弼打转的鲨鱼,只要他的身上出现一个伤口,他们就会一拥而上,将他撕成碎片。
张绍曾突然觉得他的头没有那么痛了。
他抬起头,看向良弼。时间已过去几分钟,这位年轻的辅政大臣就那么一脸平静的坐在办公桌后面,一个字也没说,不知道正在想些什么——或者他什么也没有想,只是在等待。
等着他说点什么。
张绍曾想了想,问到:“你打算怎么做?”
“不是我,是我们。”良弼对他的提问做了一点修正,接着宣布:“我们将会共同解决这个问题,这正是我将你的整个师召集到北京的原因。”
张绍曾当然知道这一点,从他听到同盟会的计划的那一刻就已经猜到,他只是不愿意接受良弼的任务——虽然与同盟会的人存在不少分歧和矛盾,他毕竟还是一名意图推翻满清政权的革命者,不会带领部队抓捕同志。
他决定采用一切手段拒绝良弼可能交给他的任务。“难道你的一万八千名士兵还不够?”
“你应该知道近卫师的士兵都是什么样子。”良弼的脸上露出一丝嫌恶的表情,不是针对张绍曾,而是针对自己的士兵:近卫师的士兵都是旗人,虽然同样接受美国顾问的训练,但是效果根本不能与其他部队的士兵相提并论,指望他们抓住同盟会的袭击者还不如指望那些家伙主动投降。
不过他同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