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四 揣度 上 (第2/3页)
“西太后”,随后又在二者之间拉上了一条竖线。
过了军机处,那翁同龢的奏疏自然要由这些军机大臣们在每日例行的“见面”即军机大臣将奏折送慈禧处请旨时递交给慈禧,而后再由慈禧本人“过朱”即御览后朱笔确定处理意见,再发回军机处。
而第二个难题也就随之而来,以那位此时已当国30年的西太后的老谋深算和工于心计,又如何会在不予李鸿章知会的前提下便让这个奏折“依议招法”的
要知道翁师傅的原文可是要将暂停南北洋购船购械的经费“解部充饷”,而不是写明了要“用于清漪颐和园工程”的,那西太后又是如何知道这道奏折中隐含的“以昆明易渤海”的深意的
任令羽自椅子上站起身来,开始缓缓地在狭小的船舱内踱步。
翁同龢、军机处、孙毓汶、西太后除了这些人外,和这道停购船械裁减勇营折存在直接利害关系的还有哪些人、或者机构呢
他突然转过身,疾步回到小木茶几忙,抓起钢笔,飞快地又在纸上写下了几个字海军衙门、庆王。
1885年,清廷设总理海军事务衙门,专司总管全国海军事务,因同年重修中海、南海、北海,即“三海”工程启动,故海军衙门很快也承担起了为“三海”和之后启动的将清漪园改建为颐和园等一系列“园工”接济经费这项不大见得光的重任。
而翁同龢如果打算以暂停海军军购费用的手段来接济园工以讨好慈禧的话,那他又是如何打通刚刚接替去世的醇王主持该衙门事务的庆郡王奕劻的关节的
最后还有北洋
任令羽在纸上又添上了“北洋”两个字李中堂虽以直隶总督衔而为天下首牧,但直隶总督虽然是天下督抚之首,却毕竟仍是疆臣,故李鸿章平日里只能在保定和天津任所治事,不奉朝命,他也是不能随意前往北京的。但李鸿章在京城内素来消息灵通,平日里只要那座四九城里早晨有个风吹草动,他老人家在最多到了晚上就能知道个清楚明白。
可为什么在原来的历史上,他竟要等到这道停购船械裁减勇营折发到眼前,才知晓竟然还有这样一条对北洋海军釜底抽薪的绝大阴谋
任令羽又开始在船舱内徘徊踱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