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节三十七 天下第一折 下  龙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节三十七 天下第一折 下 (第2/3页)

真不是浪得虚名

    张佩纶眼中已流露出浓浓的欣赏之色:“然后呢”

    “然后”,任令羽略作思忖,开始考虑要不要提醒张佩纶一下他眼前的那杯红酒其实是张景星喝剩下的,但最后还是决定放弃不知者不罪,自己也没必要这么恶心别人

    “然后么中堂为人坦诚,以我北洋之实际明告太后;又不计前嫌,襟怀坦荡,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真丈夫也”,任令羽毫无羞耻之色的继续为李鸿章大吹法螺,仿佛丝毫没有看到对面的张佩纶憋笑已经憋得几乎抽了筋

    以我北洋之实际明告太后“恭逢太后甲子圣寿,臣以极品之位,无锱铢货殖之献,唯以公心,举荐朝野贤达,以为太后寿贺之礼”,老头子说这句话,简直就是唯恐慈禧太后气不死

    海军军费都拿去修了颐和园了,我这里自然就没什么钱能孝敬太后您了,那我这穷老头子就只能“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贤”,给太后您老人家好好推荐几位庙堂栋梁来聊表寸心了

    问题是李中堂您老人家向太后推荐的都是些什么人啊

    “户部尚书毓庆宫行走翁同和两任帝师清流德望,当拜协办大学士。湖广总督张之洞出身翰苑久任地方,才兼文武,学贯中西,近年于洋务亦有涉猎,廊庙之材,实堪大用,宜入军机学习行走,兼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职衔。”

    翁同龢、张之洞

    虽然说翁叔平败事有余,张香涛成事不足但这两人一在中枢,一署地方,在中枢者执掌户部兼理天下财政,在地方者八表经营俨然而为后起之洋务领袖。且翁同龢与李鸿章有因参翁同书片而致父死兄徙的深仇,而张之洞自光绪七年由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郞衔任上补授山西巡抚,由京官外放为一任封疆大吏之日起,便一直存了个“欲在南方造一局面,与北洋大臣李鸿章建树功业相颉颃”的勃勃雄心

    一言以蔽之,慈禧太后在朝以与李鸿章有夙怨的翁同龢替代出自胡林翼幕府,与李鸿章渊源颇深,且为人刚正不阿又素以大局为重的阎敬铭为大司农,其中固然存了由此让翁同龢投桃报李,对园工开支网开一面的心思,但根子还是落在了“钳制北洋”这四个字上。

    而自光绪七年将张之洞外放山西后,十年来不管他张香涛在两广“闺姓开赌”等等搞得如何声名狼藉,却始终慈眷不衰,一路将他提到了“九省通衢”的武汉以主政湖广,为的还不是制衡自光绪十年后大兴海军以来声势日盛的北洋

    可如今李中堂却上折子分别保举翁同龢为协办大学士,张之洞为军机大臣了

    翁同龢入阁,张之洞拜相,太后您是答应还是不答应

    慈禧太后若是答应了,那翁同龢拜协办大学士就是靠李鸿章李中堂“以德报怨”的助力,而即便以后慈禧太后继续将这位翁师傅留在户部尚书任上,却也在不能授意他在海军经费上如何给北洋为难了。否则便是陷翁师傅以“挟私报复,以怨报德”的小人境地,而翁同龢两朝帝师清流德望,素来都是个分外爱惜羽毛的角色,若当真被太后逼到了那种两难境地,恐怕他立时就会上表请辞,干脆利落的丢掉户部这个包袱,全心全意地去干好协办大学士这份更有前途的工作了。

    而慈禧太后若是不答应,那翁师傅的处境则还是差相仿佛李中堂的这份殿阁补阙折涉及的面实在太广,单靠一个“瞒”字是无论如何也掩盖不住地。而只要消息泄露出去,在刚刚被翁师傅以一本请停购船械裁减勇营折狠狠的阴了一道的李鸿章已经摆出了一副和解姿态的前提下,他翁师傅不管当得上当不上这个协办大学士,如果再在背后向北洋砸黑砖的话,这个“小人”的名号他都是当定了到那时休说李鸿藻为首的这一派与他素不相能的“北清流”不会放过他,恐怕连他翁师傅自己苦心经营的“南清流”中的这一干骨干都会与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