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节五十 后手  龙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节五十 后手 (第2/3页)

门人中受知最早、最深,亦最亲切。”而在给恩师的挽联中,亦留下了李鸿章:“师事近三十年,薪尽火传,筑室忝为门生长;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的名句

    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

    曾国藩一生功业,尽在这“内安”二字,若无这位以书生造军统军的中兴名臣,恐怕满清朝廷早就淹没在太平军一度席卷江南的浪潮之中,但这紧接其后的“外攘”两个字,却是使得这位被誉为“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殆无以过”的当事圣贤身败名裂的所在

    同治九年,已是沉疴染身的曾国藩带着一只已经失明的右眼和满身的伤病,由保定直隶总督官衙起行赴津,取处理当事已是愈演愈烈的天津教案在临行之前,这位已自敢时日无多的59岁老人平静的安排好了自己的一切后事,随后默默地踏上了那条毁尽他半生清誉的不归路

    一切的一切,都与31年后的辛丑年里他那位门生弟子赶赴京师与列强周旋时的情境相似,异常的相似

    曾国藩知道自己此行已没有退路天津出了教案,一边是洋人打死了天津知县,捣毁衙署,一边是中国人焚烧教堂领馆,打死了包括法国领事在内的二十几个洋人。七国连衔抗议,扬言要把天津化为焦土,外国军舰集结大沽口,直接威胁京师。

    朝廷里拿不出个像样的章程,教案刚发,以恭王奕䜣为首的军机大臣宝鋆、和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员,便立即旗帜鲜明地主张“维大局”,即决心和平结案、维持大局而在另一边,以醇王奕譞为首的李鸿藻等“北清流”势力,则大声疾呼“顺舆情”,即“民心尤不可失”,甚至主张,借舆论沸腾、“民气大张”的势头,与洋人们决一死战,彻底驱逐西方、天主教势力于国门之外

    站在真正戮力办事的人之后空喊口号爱国永远都是最简单的一件事,即便是后来痛定思痛力行洋务的醇王和为人朴实方正的李鸿藻,也不能完全免俗

    而当真主持国政的,那个朝堂之上珠帘背后的女人,却丢给了曾国藩一个看似“22条军规”般的不可完成的任务即任令羽刚刚所引用的“顺舆情而维大局”

    若要顺舆情,以平举国汹汹,那惟有对七国开战一途,而结果只可能是10年前的庚申之变,英法联军入北京的重蹈覆辙和30年后的庚子国变,八国联军祸中华的提前预演而若要维大局,则只有委屈求全一途

    可太后似乎完全不知道在那时“战”、“和”两难,“论理”与“论势”者相持不下的情况下,所谓“顺舆情”和“维大局”,是不可克服的矛盾,是无法平衡的冲突。

    曾国藩尽力了到达天津十数天后,这位已近油尽灯枯的直隶总督便将悉心调查后所券写的一份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送抵京师,并在数日后由太后懿旨,以“邸报”之形式公布天下

    可就在这份查明天津教案大概情形折公示天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