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义和团的资料转载自铁血读书 作者沈弘 (第2/3页)
乱,如今转变成中国与西方列强加日本的八国联军抗衡的一场战争。”⑥美**队主要用于防卫美国驻北京的公使馆。幸运的是,为了镇压菲律宾的叛乱,已经有一大批美**队在菲律宾,从而方便了军队的调动,使这次防卫比较容易。有许多因素影响到这些驻在海外的美**队的决策,如在义和团围攻期间,美国的公使馆警卫队相对比较孤立,常规的通信渠道被切断;华盛顿和华北之间的距离遥远,使得总统麦金利和国务卿海约翰无法参与一些重要决策的制定等。⑦麦金利调动将近4000美国士兵加入八国联军,一路攻打到了北京。⑧许多义和团成员和外国人在这次围攻英国公使馆的暴乱中死去。慈禧太后被迫离开已有500年历史的清朝皇宫紫禁城,携其侍从逃往陕西,直到1902年才得以回銮。①
义和团对外国公使馆的围攻持续了45天,在此期间美国海军陆战队和海军保卫美国驻京公使馆这一件事被详细地记录在案。伍兹和弗罗斯特拍摄的一些照片反映了这场冲突的余波。②例如编号为CH2604的照片拍摄了英国公使馆外墙上的题字“永不忘却(LESTWEFORGET)”,这是英国公使馆解围后窦纳乐爵士命人铭刻的。这面墙在枪击炮轰下已经出现裂痕。窦纳乐爵士是英国驻华公使,他在1900年6月19日曾经给在天津的英国海军副司令爱德华·西摩爵士发了一封紧急电报,称北京情势“极其严峻”,他还说:“除非立即安排部队进京,否则将为时过晚。”③他担心会马上受到义和团的攻击。
弗朗西斯·W.弗罗斯特在信中还描写了克林德牌坊,这是清政府为了满足辛丑条约的一项条款而修建的。(00340)编号为CH2301的伍兹照片上,有一大群中国人和美国人聚在克林德牌坊前。在辛丑条约的各项条款中,有一项条款要求清政府建造纪念碑来纪念两百多位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打死的西方人。④在被围困期间,6月20日早上10点,性格冲动的德国公使克林德男爵为了争取更多时间,坐着“苦力”抬着的轿子前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一边抽着雪茄烟,一边还在看书。他随身只带了翻译和仆人,并没有德国海军陆战队员随行保护。克林德拒绝承认他已成为义和团的目标这一事实,因为他曾在使馆区鞭打过一位义和团成员。①没走多远,他的后脑勺就被清兵击中。他的翻译也中了弹,但还是硬撑着回到使馆区。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之后,德国人确认了杀害克林德的元凶是清军神机营队长恩海,并在克林德被杀的现场将恩海斩首示众。恩海宣称,他只不过是在执行上级命令而已。②弗罗斯特在信中还记录了这次围攻造成的其他破坏。他谈到“北京市内和周边的许多寺庙和建筑物的这种颓败状态都是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所引起的”。(00342)在代表团参观紫禁城时,弗罗斯特同样注意到许多建筑物刚刚被修缮过,因为1900年一场大火将这些建筑物都烧毁了。(00346)
外国使馆区是一个只有85英亩面积的狭小区域,在这儿居住了来自11个国家的代表,还聚集了前来避难的900多个欧洲人,其中包括158个妇女和小孩,另外还有3000多中国基督徒。在使馆区外面的西什库天主教堂,还有数千中国天主教徒在那儿寻求庇护。③在围攻期间,由于欧洲人囤积食物,中国基督徒们遭受了最残酷的磨难。正如美国历史学家马克斯·布特所说:“在围困快结束的时候,忍饥挨饿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