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这个二五仔是谁的人? (第2/3页)
现在是乱世,有枪杆子才是王道,不过盛宣怀也明白。胡小岩无视地方官员和朝廷法令,无故将百姓后撤是很犯忌讳的。现在北京的恩铭都被逼得有些罩不住了。说不得这两天胡小岩就要倒大霉。但至少现在胡小岩还是大权在握。
“为大人计,大人就没有想过您以后的前途吗?”盛宣怀说了一句,轻轻咳了咳,后看向严复。严复很识趣地告退。
等严复进了后堂,盛宣怀从袖子里拿出一张帖子。
胡小岩接过来一看原来是张之洞的。这让他有些莫名其妙,他跟张之洞素不相识,而且身份也不对等。张之洞要差遣他做什么事情,只要发个公函去吏部,吏部绝对不会不给面子。而胡小岩这个编制之中的从七品官衔也绝对拒绝不了张之洞。
“盛大人,这是?”
“胡大人,您的书是极好的。”盛宣怀莫名其妙地说。
书?什么书?胡小岩想了想。这种情况下提到书,那么绝对不可能是科技之上。因为有张之洞背书,盛宣怀没有必要对自己低声下气,也没有必要亲自跑一趟。
那么一定是《大国崛起》了。大国崛起和前途又有什么联系?
胡小岩皱着眉头回想记忆中的历史,也终于想到了一件事情。大国崛起这本书和天演论其实很相像,只不过一个是从生物学上引申而来,另一个是从国际关系和科学技术的角度去考虑的。两本书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夷制夷。比如说英国就用普鲁士去制衡法国,同时又用自己的海军去挤压普鲁士在大海上的扩张。从而达到制霸欧洲的目的。英国唯一没有想到的是,统一了的德国爆发了令全世界震惊的爆发力直接将日不落帝国的英国掀下神坛。德国居然以资源和人口不多的一隅之地在短短二十多年之间连续发起两场世界大战。
可以说如果没有德国发起的两次世界大战,日不落帝国绝对不会在短短二十年间彻底坠落凡尘。
但英国的策略却没有错,远交近攻,同时又制约盟友。这一策略即使到了新世纪的美国依旧在沿用。之所以中国和俄国这两大近邻没有用这一策略,并不是中俄傻,而是美国的实力太强大,中俄不得不抱团取暖。当有一天美国倒台,中俄之间的战争就绝对不可避免。没有哪一个国家希望自己身边有一个跟自己同样强大的邻国,这就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道理。连千年前的古人都懂的浅显道理,现代人当然更加明白,所以中俄一面抱团取暖,另一方面又在高新技术方面藏着掖着。
胡小岩想到以夷制夷就想到了历史上的那份看起来非常不可思议的《东南互保》协议。历史书上说是在李鸿章的主持下,袁世凯和张之洞刘坤一等汉人大臣联合起来签署了一份协议。主要内容简单说就是八国联军打来,大家都不动。让慈禧那个老娘们去面对自己招来的大问题。
结果这些汉人大臣除了李鸿章真的就没有动,八国联军顺顺利利地打下北京城,直到两年后慈禧才得意回京。而就在北京大抢劫之后,八国联军逼着李鸿章签下了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买过协议。
多少人因此在史书上将李鸿章骂成卖国贼!李鸿章一辈子英明神武,直到死都免不了背上骂名。
在这里为什么说汉人大臣中除了李鸿章外呢?很简单。李鸿章之所以能做到首辅中堂大人之位靠的是什么?北洋水师和淮军!
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之后几乎全军覆没。而淮军也在朝鲜战争期间几乎全军覆没,只有聂士成马玉坤等人带了几千人逃出来。虽然聂士成等人只剩下几千残军,但他们依旧是全国最精锐的部队。因此李鸿章的中堂依旧不可动摇。
接着为了应对日本人。慈禧要求小站练兵,这就是袁世凯的发家开始了。袁世凯原本是清朝驻朝鲜武将,说句不客气的话就是朝鲜的太上皇,但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驻守朝鲜的绝大多数都是淮军!所以说袁世凯原本是淮军系统的人这是没错的,也就是说袁世凯原本是李鸿章的人!但袁世凯不是安徽人!这也决定了袁世凯在朝鲜的位置就是他在淮军系统的顶峰了。他不可能更进一步了。
随后的朝鲜战争,让袁世凯丢了这个权势极大,又财源滚滚的肥差。他回到朝廷之后,不仅受到朝廷更受到淮军系统的敌视。袁世凯痛定思痛后决定自成派系,他虽然丢了官,但没有丢财。连续贿赂了几位大人物后,他成功得到了小站练兵的权利,甚至为了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