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师长,您过线了。 (第2/3页)
李鸿章的意思。所以他没有再要求什么。再多李鸿章也无能为力。
有了好消息胡小岩就安心地陪着安琪儿去上海逛了两圈,可惜好景不长。他拿起一份电报:我军与三万日军相遇,损三千人马退守九台县。战不战?王廷帧。
胡小岩暗叹。王廷帧真是个蠢材!他再次拿起一封电报,这份要长很多。来自于内务调查科。也是从前线传回来的。
张绍曾带着五千的先锋军遭到三万日军先锋的伏击,结果他带人防守,然后发回电报,向王廷帧告警询问对策。王廷帧带了一万中军前来营救,结果四万五千人打了个稀里哗啦。随后又有三万日军来援,总算飞艇来得及时,将他们给救了出来。但正因为飞艇太厉害,日军根本打不到飞艇只有挨马克辛机枪的份,所以日军发起总冲锋。
上有飞艇,下有大炮马克辛的情况下,两个冲锋后日军就拿下了张绍曾的防守阵地。还好张绍曾见机不妙,留下几百伤病带着马克辛死守阵地,他自己带主力部队在王廷帧的接应下跑了出来。
这一战日军伤亡过万,王廷帧所部阵亡三千。双方各自罢手。日军害怕飞艇,王廷帧害怕日军的战斗力。主防线虽然停了,但支线战斗却没有停。日军留下三万军队看住了九台县的王廷帧后,六万大军化整为零全面攻击九台以东的县城。这些县城的防守部队还不到一千人,当然挡不住。结果九台以东靠近朝鲜的县城几乎全被攻破。而王廷帧所部却不敢有丝毫异动。
胡小岩说王廷帧蠢材,问题就在这里!安徽的新军经过整编后战斗力确实及不上日军。但战斗力不是这么算得。要真说起来,当年**哈赤起兵的时候,无论兵力还是战斗力都及不上洪承畴所率领的明军。可是最终洪承畴却输了。**哈赤的计谋其实很简单,历史书上将这场战略美化成无论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其实这个在孙子兵法中已经有了: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什么意思呢?简单说就是我的军队是敌人的十倍多,我就可以围困他,五倍多就可以攻击他,一倍多,那么就设法分散他的部队,专门打敌军的弱势兵力,一口一口将敌军吃掉。
而王廷帧也面临着这种情况,日军三万人牵制了他两万七千人的部队,两者兵力差不多,他还拥有飞艇!却不敢进攻!竟然还发电报来问打不打。你说不是蠢材是什么!
不过胡小岩想了想也就明白了王廷帧的苦衷!这三万人是胡小岩仅有的部队,打光了就没了。部队打光了,胡小岩的地位也就保不住了。王廷帧问打不打的意思很明确,这战不能打!
胡小岩搞清楚后,反而苦笑。对于王廷帧的忠诚他倒是很感激。但一支部队不敢打的话要来又有什么用?就像《亮剑》上的李云龙,李云龙真的懂多少兵法?他真的那么能打?
不是!李云龙根本没读多少书,更不用说兵书了。他甚至连正规的军事训练都没经历多少,但为什么他的部队就是很能打呢?很简单,他的部队敢打战!无论敌人是谁,对手有多少兵力,他都敢打。这就是亮剑精神。
而**无论军官水平还是士兵的受训练水平其实都比李云龙强,但为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