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五章 清军的困扰 (第2/3页)
的生产力是相当的客观的。
除了其中两个大型船坞专门用来生产铁甲舰之外,剩余的十五个较小的船坞全部用来生产这个时候的风帆战舰,木质战舰分为四种规格的。一种是双层甲板的三桅战舰,一种是单层甲板的五桅战舰,这其中又分为广船和福船,所以便有了四种规格,其实相对而言,福船更适合商运,广船更适合作战,所以中华军海军序列之中早期的福船这个时候生产的已经不多了,新下水的战舰大多数都是广船,它的基本特点是头尖体长。上宽下窄,线型瘦尖底,梁拱小,甲板脊弧不高。船体的横向结构用紧密的肋骨跟隔舱板构成。纵向强度依靠龙骨和大擸(木字傍)维持。结构坚固,有较好的适航性能和续航能力。
基隆造船厂里面这个时候已经拥有了超过九千名工人,包括从清廷内部挖来的造船师、工匠和学徒,还有大量的之前拥有一定造船经验的工人,这些人大多数都是通过情报人员的安排移民过来的,也有少数人是自己架船来到台湾的。
正是因为他们的加入。使得中华帝国的造船工业得到了迅猛发展,这主要是归功于中华帝国这边的移民政策和清廷的禁海令,这些传统依靠造船工业为生和靠海为食的渔民本来就没有太多的田地,加上向内陆迁徙的过程之中原来的田地也携带不走,因此一下子就失去了赖以为生的根基,这才被中华军这边轻易的笼络了过来。
但是这个时候随着施琅的回归,不仅是这些工匠很难在招到了,就连大陆向台湾的移民都变得十分的困难了,整个台湾海峡已经变得不再安全,自然各种转移人口的船只就不敢在这里面航行了。
而且施琅这个时候也在内地招募这些工匠为清军服务,想要在开战之前打造尽可能多的战舰,这一点项玉不仅要大陆的情报人员随时监视,而且还派出了好几艘轻型战舰前去侦查,这么大规模的舰队不可能整日窝在厦门湾一带,真正的海军必须要经过海上的大风大浪的洗礼才能成为合格的战士。
十五个船坞里面的战舰差不多一个半月就能生产一艘,因此赶在战前,至少还能在制造出十艘战舰,这都是近期快要完工的战舰,当然了,它们就算是出产了也不能立即投入使用,因为还要进过必要的海试。
除了这些较小一点的船坞之外,船厂内还有两座大型的船坞,这是专门用来生产铁甲舰的,这种战舰的威力巨大,而且仅从外观上面就能够给予敌人足够的震撼,所以船坞相较于其他几乎露天的船坞来说,采用了一种半封闭的设计,出了露出顶部的一些空间之外,从外面是完全看不见船坞里面的动静的,这也可以使得中华军的铁甲舰的神秘继续保持下去。
不同于木质战舰,铁甲舰的生产要缓慢的多,两艘船坞差不多半年的时间才能生产出来一艘战舰,这还在没有后世的那种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