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 炮弹问题(下)  甲午之军工霸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三章 炮弹问题(下) (第2/3页)

    显然,由于在官场中长期遭到侵染,徐建寅这位昔日为中国化学与军事工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此时已经完全蜕变成了一个只顾派系私利的祸国官僚

    无引信穿爆弹不靠谱,天津机器局生产的高爆弹也问题多多,大口径的不能生产也就罢了,就算能够生产的口径,产品质量也惨不忍睹。

    历史上北洋水师在大东沟海战中开花弹仅有三分之一的的炸响率可不仅仅是被无引信穿爆弹拖了后腿,由于天津机器局只能生产采用弹头触发引信的高爆弹,又没有强度足够的钢材来生产信管,导致高爆弹命中目标后引信很容易损坏而无法起爆,炸响率同样很低。相对来说,海军因为李鸿章特别重视,情况还要稍好一些,甲午战争中清朝陆军所用的高爆弹合格率更是低得离谱,能够炸响的还不到三成,以致于甚至有清军部队在见到鬼子的炮弹发发皆炸后士气崩溃的

    至于这些国产高爆弹的威力,也同样不能让人满意。一方面因为津局不能自产钢材,只能以铸铁来替代,导致弹体强度不足,必须将弹壁做得更厚,装药量因此大减,连其仿制原型的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都不到;另一方面,这些炮弹里面所装的还都是威力低下的黑火药,而且天津机器局生产的黑火药质量也不如西方产品,爆炸威力之低也就可想而知了

    与北洋水师这边相比,日本联合舰队可谓器械精良,战争中所用的炮弹都是战前从西方进口的精品,装药量普遍比北洋水师所用的“短开花弹”大得多,还普遍采用了西方发明不久的弹底引信,这种引信并不直接与目标接触,击中目标时受损的几率无限降低,因而哑弹极少,几乎是打一发就炸一发。

    仅此两点,就让日本人赢得了不下十倍的火力优势,再加上日舰大量配备的速射炮和虽然只是少量试用却收到奇效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