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一章 检验战斗力  甲午之军工霸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四十一章 检验战斗力 (第2/3页)

能给他200万两银子的投资,这让李晖倍感失望reads;。

    好在李鸿章也知道他的难处,同意开始两年里矿山和交通设施的收入免于上缴,都归李晖分配,还表示如果银子不够,铁路和港口可以不建,另外200万两银子也会更快地拨付。

    意识到这已经是老李底线,李晖只能同意,但铁路和港口他是一定要建的,考虑到所需的钢轨、道钉乃至于水泥等关键物资都可以利用系统生产,再加上先进管理制度所节约的人工成本,就算只有200万两银子,李晖其实也有把握完成二号计划,只是自己从中得不到多大的好处罢了。

    但这不重要,关键在于金银矿并不需要太多的工人,铁路与港口的建设就不同了,而这些工人,在李晖心目中是比金银更加重要的资源。

    根据二号方案的建设要求,李晖最多可以招募5万工人,这五万人可都是青壮劳动力,只要能将他们教育、发动和组织起来,再利用系统生产的武器装备将其充分武装,那就是一支精锐的部队,就算还不足以统一全国,也至少能够割据一方建立根据地了

    相对来说,发动是最容易的,中国农民虽然平时忠厚老实,但只要有能够人带头,在生活艰难的时期很容易群起响应,要说农民起义的次数,西方历史上的全加起来也不及中国的一个零头。

    但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也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往往很难组织好,历史上除了少数例外,大多都呈现出十分混乱的状态,与其称为是起义,还不如说是暴乱,这样的乌合之众自然不可能有胜利的希望。

    而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之所以很难组织好,归根到底是由于持续了两千年的小农经济,这跟西方古代建立在封建农奴制基础上的农村社会有很大不同。

    中国农民是易动员难组织,起义次数极多。规模也常常极大,但是至少在初期大都缺乏战斗力,很多朝代末期在外战中屡战屡败的官军在镇压农民时都能够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