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九十九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  甲午之军工霸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四百九十九章 第一个五年计划(中) (第2/3页)

可以根据自己的高考志愿作出取舍(包括分科)、不必全学,主课也至少在十门以上,而且这是高考的科目数量!

    科目一多,需要的老师自然就多了,这是很简单的道理,李晖一开始就有所预料,真正让他意外的是,这种仿效自后世苏联的教育模式对教师水平的要求也非常高......

    以李晖前世中国的教育模式,因为需要学习的知识量少,只要不是实在厌学或者弱智,学生基本都能掌握,优生差生的区别仅仅局限在解题水平的高低上。而即便是考试成绩不行的差生,因为需要掌握的知识都已经掌握了,升学后也照样能够跟得上,如果突然开窍或者发奋,甚至还有希望成绩突飞猛进变成老师口中的励志典型。

    但是以华夏共和国现在的中学教育模式,教师需要教授的知识量多了何止一倍(书本内容就多了几乎一倍,而且还有实践要求。)?再加上大量体育课与社团活动挤占了课时,学制又是两年而非三年,这个时空华夏中学生平均每个课时需要掌握的知识量差不多是李晖前世的五六倍!

    因此,能够完全跟上教学进度的学生就肯定已经是优等生了,不需要、也没余力去玩题海战术,区分学生好坏是通过知识量的掌握程度而非解题水平,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差生都是没能完全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的,但是不掌握这些知识就没法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就算勉强升学,也会因为老师讲的很多都听不懂而学得更差、欠账更多,尤其是需要教授的知识量大增之后,老师不可能像李晖前世那样讲得很细,使得这个问题愈发突出。

    之前情况还好,因为只有成绩中上的小学生才能进入初中,而能够考进高中的初中生以李晖前世标准、那可都是985的苗子,因此一般都能跟上。但随着初中的大幅扩招,学生素质骤然下滑,很快就出现了大量的留级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