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五章 超级战巡(上) (第2/3页)
惯,以国内最新研制成功的优质炮钢和法国舰炮的细节设计(特别是膛线,美国大口径舰炮的膛线一直存在问题,远距离的散布半径比欧洲舰炮大了一倍还多,《大西洋宪章》后获得了英国人的指点才得以解决。)将其变得更加完美,跟其实只是纸面数据好看、实际上问题颇多的原版16英寸Mk1舰炮相比,精度要高得多,而且炮管寿命也明显延长了。
另外,历史上一战时期美国海军的火控技术也不如欧洲,李晖自然不会继续沿用,而是哪个最好就用哪个。说起来,火控技术也是目前中国海军的短板,但却是李晖有意为之,因为他很快就要开始研究最后一级系统科技了,完成后可以直接获得二战前夕的各项科技,届时在此基础上将重点直接开始雷达的研究,要比在潜力有限的光学火控技术上投入太多划算得多。至于当前的需求,直接由系统生产火控就可以了,既然有了金手指,那就要充分利用。
就406mmMk1舰炮本身来说,45的倍径或许算得上是白璧微瑕,但考虑到这款舰炮达到了16英寸、即406mm的恐怖口径,其炮击威力的可怕依然是毋庸置疑的。一般来说,口径增大,炮弹的装药量也就越大,所能造成的破坏力自然跟着水涨船高。而更重要的是,1吨的弹重带来了无以伦比的穿甲能力,使其可以轻而易举地撕开当今世界上任何一款主力舰、哪怕是战列舰的坚厚装甲,这比大装药量带来的后效意义更大......
要知道,目前西方口径最大、也最先进的舰炮也才14英寸、即356mm,西方设计的主力舰装甲也是针对这种口径、甚至更低的级别如305mm设计的,一旦碰上Mk1舰炮,就算是在20公里开外的远距离上,也仍然完全无法抵御。而如果离得更远,该炮对水平装甲的威胁就会急速增大,以西方三国目前的设计水平,想要兼顾水线防御和甲板防御,这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