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援明前的交涉 (第2/3页)
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两任小明王同处崇祯十一年,一个想救明、一个意图篡明,目前情况下朱慈焯的小明王神职迟早要名去,那么二十一世纪那个世界便会消失或会突然接到另一条支流上。
任何改变都有可能发生,除非杨明远放弃小明王的神职在天启三年这条支流上过帝王的生活,不要再热衷于援明不援明。只是杨明远不可能放弃作为现代军人的职责,遇到民族危亡之时流离失所的灾民决不会坐视不顾,何况现在他有足够财力与物力救助明末先人。
这一年崇祯帝朱由检才二十八岁,面对连年不断越剿越多的流寇已经心力憔悴,好不容易得到抑制,又遇到了清兵第四次入塞。
时候的大明军队用于剿流寇还有一点用处,对付这些刚放下锄头到处觅食的民军比较容易,不仅有朝廷的军饰,还有民军买路会有不错孝敬,打了胜仗收获更多。
与清兵作战就不行了,兵器盔甲都比不上奴首清兵,更是两条腿跑不过四条腿,遇到与清兵打仗最好躲得远远的,何况当官的人也不想以清兵作战。
不仅是当官的人不愿与清兵交战,就连明主朱由检也不想跟建州奴交兵,二十多年来钱粮损失无数,打来打去却仍是这副模样。
为什么朱由检会时和时战犹豫不定,是因当时朝廷上下都认识到与大金交恶是个错误,建州奴人口稀少又穷得冒泡,根本不存在入主中原的基本条件。
事实确是如此,大明亡于李自成,我大清只是捡了个现成,入关之时可是喊着助明平乱的义旗而来,占领中原与兼并蒙古一样都是捡现成的。
清兵入掠,主和主战两派依然是争论不休,朱由检也一直摇摆不定,在这时候为什么又突然要私下会见一下金巧云呢?
王肖干,他是杨明远派往大明的“驻京办事处主任”,负责联络援明抗金之事,之前让金巧云带回了天启年间,最后总算记起把他重新带回崇祯十一年年底。
王肖干的前世是东林党人王化贞,文士领兵丢掉辽东的那位,现在他是隋德王府的太监,又是张少数民族的面孔,虽穿了中土文士的服装,但已无人再认出他来。
王肖干当然不愿意被人认出来,东林党人遗臭万年的事情他已有耳闻,眼下朝中谁也不会承认自己是党人,更何况王化贞这种丢失辽东的老东林了。
只是来到四年之后的京师,清兵入塞、全城戒严,王肖干想找张熟面孔也不容易,但身负重命,又误回天启元年,再不能达成圣命,得罪仙廷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崇祯十一年十一月京师的第四天,王肖干终于遇到一个同样在东安门外寻不得进宫路的熟面孔。
“敢问您可是帝师孙承宗孙大人?在下隋德王府内监王肖干”
孙承宗十八年前去日月岛转了一下,回来已是崇祯十一年,整整年轻十八岁,记得前生事后便清楚被神仙摄了一回魂。
过了不久孙承踪又听说威海卫外的刘公岛上驻有三万南明骑兵,请求朝廷允许入境抗金却一直上岸无路。他这才相信魂梦所见之事不虚,而且自己确实又回到了十八年前五十七岁的容貌,这才匆匆来京希望见一见崇祯进行说合。
孙承宗赚进京师半个多月,找了十余张半生不熟的面孔,由于杨嗣昌、刘宇亮、薛国观等主和派主持朝政,竟然没人敢帮他向崇祯递个话。
隋德国是天启年前加封的外藩,孙承宗自然有些印象,也听说德王与广陵寨联合举义兵三十万勤王的事情。
孙承宗此来也是为这些三十万义兵的事情,听说带兵主将隋德国兵部侍郎戚继光不听从进行调动,奉德王之命暂时仅为保护宣大总督卢象升的安全。
原因是朝廷一味主和,听从调遣只有撤军,浪费了三十万组兵之银,德王杨元那边无法交代,到时义兵赚不到饷银而为患就火上浇油了。
孙承宗一听是隋德王杨元派过来的使者,不由眼睛一亮,这不正好借机一起入宫面圣吗。拱了拱手打量着这个年轻的外族阉寺,见过之后问道:“王公公可为德王援明之事而来?”
王肖干不知道德**队已到看到孙承宗这里能说上话,心里大大松了口气,急忙揖道:“卑下正为此事而来,还望孙大人帮着向陛下递个话。此事情急,卑下先谢过了!”
孙承宗心里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