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4章 大洪灾来临  盛世慈光(重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74章 大洪灾来临 (第2/3页)

上看,与唐宋时期很像,且华夏民族还没被蛮族打压,仍然底蕴深厚,风骨傲然。

    大幸朝文化繁荣,经济鼎盛,如今还处在“昌和盛世”的余荫中,国力强盛,大概是这个星球上gdp最高的国家。

    因北方人建国,民风彪悍,京都又顶在了北方,武备上比较重视,不像宋朝那般被欺负。

    大幸还能欺负人呢。北戎、西凉、高蕃和南理四个周边国家,十一年前大举入侵,结果被天授帝御驾亲征打败了,禁绝贸易,日子过得真不怎么滴。

    用《新闻联播》体来说,就是……大幸的国内和平稳定,民众生活富足,而外国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

    不过呢,沐慈看过邸报,统计了一下大幸各种天灾的数据,发现天授帝这皇帝做得实在……水深火热!

    天授帝在位的三十年,天灾频发,几乎每年都要受几次小灾,两三年要来一场全国范围的大灾,导致民间私下流传说是这皇帝无道,老天爷给他惩罚。

    谁叫天授帝继位,有那么点名不正言不顺啊。

    不过沐慈知道,天授帝是不把老天爷放眼里的人,不然他不会用头脑双手抢下皇位,一路铺满鲜血与死亡。自然不相信是他触怒上天,只认为人定胜天。

    天授帝处政还算勤勉,手段强硬,贪官污吏被严肃打击,朝局政局十分清明。可天灾不会看谁面子,这三十年天授帝奋力救灾,不过拆东补西勉力维持。国力无法避免的开始走下坡路,看似太平的年景,国库常常没有结余,一个不好,整个国家就要破产,衰微下去。

    难怪天授帝喜欢沐慈这种有头脑,有胆略,有才能的人。因为他百年后,下一个接手的皇帝是要继续收拾这个充满天灾的国家的,没有个极优秀的继承人,够呛。

    可从太子往下数,还真没一个皇子能扛大梁。

    所以说,沐慈搜集信息迅速分析形成的一种直觉能力,真的神准。

    他正是利用了天授帝这种心理,所以从不抱朴守拙,而是战力全开,表现出足够优异的才能,让天授帝越看越喜欢,有“正瞌睡碰到枕头”之感——就缺个好继承人,这就送了一个到他身边。

    ……

    此时,合欢殿书房。天授帝正用看顶级美味的眼神笑眯眯看他的小儿子,就差没流口水,已经好些天没放过假的李康怨念了:又犯病!

    不过他也超喜欢长乐王的,如果这妖孽少年不是喜欢提一些刁钻问题,就更好了。

    沐慈对两道视线视若无睹,翻了一大叠上面有字标签的奏本,问:“大部分讲雨频水急,恐有洪水……进入夏汛期了?”

    “是的,殿下,往年也差……”因为沐慈不喜欢听笼统词,李康梗着脖子把个“差不多”往肚里咽,道,“都是这个时候。”

    沐慈问:“有没有各地每天的气候,水文记录?”

    李康瞪着无辜的眼睛……

    “我换个问题:去年到今年,气候有没有异常的地方?”

    “呃……去年……好像比往年更热。”

    “好像?”沐慈凉凉瞄了李康一眼。

    “是热,老臣家中,亲友家中的窖冰都不够用,确定!”李康咽了下口水……我老人家五十多啦,说习惯了么……(tot)

    “海面上呢?”

    “呃……”

    沐慈忍着扶额的冲动:“再换个问题:我看过地图和地理志,北部的西河、临河,南方的楚江、晋江四条,属于全国范围的主要四支大河脉,它们的发源地在哪里你们知道吗?”

    “呃……”

    “拿地图来,子韧……”沐慈反应一下,才察觉他不知不觉已经开始召唤的人被戒严出去了,也不好说什么,只道,“你们自己回去研究地图……一个国家的地理志都不够精确,地图也没几张详细精准的,搞什么?”

    李康眨眼,地图已经很详细了啊,哦,若以沐慈的bt标准,的确还不够详细。于是,李康看向天授帝。

    天授帝……默!

    “那我只能大胆猜测,四条母亲河均发源于高蕃的雪山,皇帝……”沐慈看向天授帝,“你让阿兄查一查,有没有高蕃国雪山积雪量的资料,如果积雪比往年多,去年天气又更热……今年有超过七成的几率,会发生全国范围的大洪灾。”

    这个位于东部大陆的大幸朝,地理上看和华国有那么点相似之处。

    所以,厄尔尼诺现象也是一样的啊亲。

    “……”李康忍不住道,“殿下,这个不好这么猜的……您……是根据什么判断出这个七成的?”

    “你们什么资料都没有,让我判断什么?只能靠猜了,我从没做过这种不靠谱的事,你知道么?”沐慈轻描淡写地顶了回去,险些把李康给噎死。

    天授帝目露同情看向李康,嘴上却说:“是啊,连张详细地图都没有,爱卿怎么就没想到完善完善?”又讨好对沐慈说,“九郎,父皇让临渊送一些详细地图来。”

    夜行卫有啊。

    李康:囧,我咋觉得我就是个顶雷兼背黑锅的存在?

    沐慈并不放过天授帝,道:“皇帝,超过七成,概率已经够高了。哪怕只有三成,你们也该当做有十成来处置,这种事有备无患的好,国家最多损失点钱粮。这其实不叫损失,肉反正都烂在自家锅里。防灾措施做到位甚至做得超出,也是国家应该做的。总比到时候措手不及,发生灾害叫百姓承担后果更好,那样国家的损失会更多,不仅仅是死一些人,经济、国力,甚至未来二三十年都会受影响。”

    是这个道理,天授帝和李康本是国家领导者的思维方式,最近被沐慈洗过一段时间的脑,三观和沐慈的三观越来越接近了。

    天授帝问:“就当做有大洪灾,九郎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言?”

    “你们平时怎么处理的?”

    李康就说了一些处理办法,沐慈也从邸报了解过:大幸久经灾难,太宗起就有了一整套成熟的应对政策,有点像现代的救灾——各地建了紧急粮仓常平仓,发放赈济食品物品,安置百姓;朝廷紧急调拨救灾款项,用于安顿百姓,灾后重建。大灾后也知道防大疫。

    其实已经很好了,不过都是灾后措施。

    “灾前呢?”沐慈又问,翻开一本奏本,上面有皇帝红笔朱批,让各地固堤防汛,常平仓满仓,做好应对工作。

    沐慈又听李康讲了个详细版的,和皇帝的批示一致。

    沐慈摇头:“各地官员真会固堤,满仓么?”

    李康:“……会的,陛下已经派出了巡查御史。”

    “以人治人,没有保证的。”沐慈道。

    卫终小壁花在一旁,心里嘀咕:艾玛,小殿下您可真什么都敢说。内什么,皇帝在位,丞相治国,都是以人治人的一种好么?

    不过天授帝和李康都习惯了沐慈的说话方式——人家真这么想,就这么说,没什么贬低暗讽的意思。再说,跟沐慈计较会先把自己气死,且绕来绕去,你会发现……玛淡,道理都站到了沐慈那一边。

    两人只当没听见,天授帝笑眯眯问:“九郎有什么建言?”

    沐慈扯过来一张纸,用木笔写下几个词:责任到位,主官上堤,沙土装袋,普及自救常识。

    李康一拿到,先感叹:字的框架极漂亮,笔画劲利有风骨,天资还是很好的,咋就不爱用毛笔呢?然后再看内容,稍稍推敲一番,脸都有点白……

    其他都先不说,那个主官上堤……

    是他想的那意思吗?这不是要逼死个人么?

    道理的确是站在沐慈那边的:“是吗?主官怕死?不是说会做好固堤工作么?堤坝既然牢固,怕什么死?”

    “事有万一,若是洪水极大,便是堤坝再牢固也挡不住……”李康都要擦额头冷汗了。偷偷瞄天授帝——这皇帝可是个辣手的,看他眯眼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