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议政并挖坑 (第3/3页)
已研究过楚王殿下提供的相关数据,并入铸钱监实地考察,以为发行无碍。”
清河王,广陵王,方善悟等改革派都附议。
礼部尚书公输庆年过六十,是著名的保守派,便道:“改钱一事,关系天下国计民生,为百年国策,兹事体大不可轻决,望陛下慎之又慎。”
兵部尚书杨业虽没说反对,却问:“请殿下解惑:铜钱都是中有方孔,以示‘天圆地方’,如何新铸银钱没有了?”
水力冲压,铸钱加中间的孔,容易损坏模具,效率降低,成本提高。但沐慈不能这样回答,只道:“铜钱加孔不是因‘天圆地方’,而是因数量大,中空有孔方便穿绳携带,故称‘一吊钱’。新铸钱有不同面额,无需大量携带,就不用方孔串钱了。之前的金银铸成条状或元宝状,并无孔洞,就是这个道理。最主要是为了足额足量。”
“新钱如何携带?”杨业总会下意识寻机刁难。
沐慈淡淡瞥他一眼:“你的碎银如何携带,新钱就如何携带。”
众人都看向他,如看傻瓜……谁没钱袋呢?
中间派如朱熙、还有在李敏之致仕后代理的吏部尚书顾永元都没表态。
王又伦却道:“百姓用惯铜钱碎银,只怕一时无法习惯。”
沐慈点头:“王相公所虑极是,但习惯不是忽然出现的,而是慢慢形成的。这样吧,这些新钱本是我送给三哥的贺礼,就以丰年的名义发行,称为‘丰年钱’。先在天京城流通,观察效果,慢慢推行全国。同时旧有铜钱也不作废,依然可以使用。”
众人都称大善,便定下了这个试用方法,如果大家觉得新钱更好用,一定会有所偏向。
德光帝拍板:“那就这样定了,工部命书画院与铸钱监一起,确定‘丰年钱’样式。”
工部尚书裴衍领命。
沐慈最喜欢敲一棍子给个甜枣,道:“我注意到,各位的俸禄还是三十年前的定额,多年未变。且还是以粮食布匹计算,不如也顺便改革了,以后都折算成‘丰年钱’。”
众人:“……”这不是逼着大家用新钱么?
沐慈又道:“我比较了一下,如今全国的物价较之三十年前已提高一倍,特别是京畿重地,物价,提升两倍不止。我建议三哥适当增发俸禄,也好让清正廉洁的官员有钱买得米粮养家。”
增加工资,这事谁都喜欢。特别是如王又伦和苏砚这几个寒门出身的官员,又比较清廉一点,都指着俸禄和福利养家的。
这提议很快全票通过,虽然都折算成新钱,但新钱所用金银足额足量,不吃亏的——看,其实大家对新钱旧钱,已经有了偏向。
德光帝又道:“另有重开边贸一事,大家都有什么想法,也可以畅所欲言。”
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偷瞄楚王,不知道该不该说。
沐慈在大家说之前,问道:“十一年前先皇父打退四国后,欲发兵征伐四国,四国上书求和,有没有这么回事?”
“回殿下,确有其事!”方善悟知道,因为他堂兄方士佶当时任鸿胪寺卿,负责接待四国来求和的使节团。
沐慈问:“当时议和是怎么议的?我一直找不到相关的契约文本。”
方善悟道:“这……微臣就不清楚了,不如陛下把方相公
作者有话要说:
请来问话。”
方相公是指方士佶,在十一年前谈和完后就致仕了,被加封为丞相。
沐慈又问:“还有谁参与过议和一事?”
方善悟想了想,表情略有微妙道:“十一年前,负责谈和的也有当时为侯府世子,后平级袭爵的信安候,也是他定的契约,他应该很清楚当时情况。”
方善悟这人特别聪明,又特别蔫坏,就是后世俗称的“腹黑”,他心中有猜测沐慈打击走私,又这般重视十一年前的资料,就是准备重开边贸。
于是,很爽快把已经致仕享福的堂兄坑了不说,还把赋闲在家,不用列朝的唐郁洲也给坑了进来。
不过他一点不觉得羞愧,都是为了国家么。
——这两位,也曾经是为国为民,激情|奋进之辈。
每章节放几百字免费!感谢支持正版的小天使,您的几块钱订阅,能让整个写作行业发展得更好哦!
《盛世慈光》by吾心大悦,首发晋!江!文学城!
,
作者有话说:
忠王是德光帝的六弟,就是被老五沐意推下假山摔断手变成残疾,以此陷害老三德光帝的。后来一个亲王病逝,没有子女,天授帝做主,把这个无缘地位,身有残疾的孩子给过继过去,变成了忠王。
信安候唐郁洲,34岁,母为天授帝六妹平安大长公主,妻谢氏,此二人曾做过沐若松妻子谢娡那边的媒人。
唐郁洲的姐姐唐氏,是沐若松亲舅舅方如远的妻子,为沐若松的媒人。
方如远又是方家世子,方善悟的堂侄儿。
绕晕啦?肯定晕,京中关系,就是这么复杂哒。大悦能自圆其说,多么厉害啊。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