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心性初变 (第1/3页)
    就在众人嚷嚷着要为赵寒梅庆功时,赵寒梅却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心理历程的改变。
    乞丐帮的调查让寒梅真正见识到了属于穷人的日子。夜晚,华灯初上,看着大路两旁妖娆的霓虹灯,赵寒梅开始为自己一直追求的目标而疑惑:社会的最底层究竟是什么样子?那个被活活冻死的老人下一辈子应该不会再受这样的苦了吧?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感真的能够全部代替生活中的所需所求吗?寒梅想想自己同样在农村生活的父母,他们也是在为怎样才能省下一块钱而与菜贩斤斤计较。
    “贫穷,真的是太可怕了。”赵寒梅此时只想着无论如何也要在城市中扎下根,让自己的子女、儿孙不再用回到贫穷的农村遭受贫穷的折磨。
    而之后发生的一件事,让寒梅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生活中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就到了2010年的年末了。海城日报社在每年的年终都会根据员工的工作业绩评选出“十佳优秀工作者”以资鼓励。赵寒梅凭借卧底“乞丐帮”的系列报道当之无愧的入围。而令赵寒梅没有想到的是,平时连个新闻导语都写不完整的黄菁菁竟然也是十佳工作者之一。
    这,又是怎么回事?
    2010年,随着各种新媒体的陆续崛起,作为传统“纸”质媒体的报纸正日益受到来自网络、手机、移动电视等新媒体的猛烈冲击。报纸的读者逐渐流失,广告投放也在逐年减少,这种全球性的现象令海城日报社也不能置身事外。为应对这种大趋势,海城日报社余国庆制定出了一套被称为“全员走出去”的方案,让报社上下的所有人都四处拉广告投放,号称“全民营销”,记者也不例外。
    黄菁菁原本就是从广告部走出来的,写稿子不行,拉广告那可真是“老前辈”了。这一年下来,经过她手的广告投放竟达到了千万元,这可比一个部门的广告收入都多。
    根据海城日报社的规定,一线记者拉回来的广告投放一律按照广告总钱数的10%,返给记者以资奖励,而在海城日报社的内部则喊这部分钱为“广告提成”。黄菁菁一年下来,仅仅是这部门提成就能拿到百万余元,成了真正的“小富婆”。
    可反观赵寒梅一心只扑在新闻采写上,哪里顾得上广告这一块?再说了,让赵寒梅写东西行,找人套近乎要钱她可真是不在行。巧了这两人还在同一个部门里,到了年底的业绩对比就显得尤为滑稽:赵寒梅部门稿件分数第一,广告收入垫底;黄菁菁部门稿件分数垫底,广告第一。报社领导也是顾虑到记者的本职工作仍旧是采写新闻,就将她们两个人同时提上了十佳优秀工作者的名单。
    但看着这份荣誉名单,赵寒梅的心里真不是个滋味。自己每天像老黄牛一样辛辛苦苦的采访写稿子、埋头码字,而黄菁菁就是负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