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发展实业(一) (第2/3页)
较为落后的地区里,很多媒体的总编辑竟然都不知道什么叫做竞争。在他们看来,做新闻的人还需要参加社会竞争吗?这哪里是做新闻的人该做的事情?更离谱的是,有一家报社的总编辑做了近两年的老总,还不知道自己家的报纸每天是多少版面,报纸竟然还是可以对开从中间折叠的。但是人家这样的编辑却从来不愁广告来源。为什么?竞争少啊。”
“但是,这样的媒体现在趁着还没有任何竞争,就不好好发展自己,迟早以一天会和我们一样遭遇困境。就像现在的我们,如果不早点主动出击,寻找到新的出路,早晚被拍死在沙滩上。”
“武老师你看,凡是受到了新媒体冲击的传统媒体都在吆喝着自己的日子不好过,可是有几家媒体是在真正的寻找出路呢?总是这么下去,早晚有一天会被淘汰的。我不想海城日报社有那么一天,只想把实业经济做进新闻里面,但是没有什么具体的方向。”
说到这里,赵寒梅沉默了。
武尚君何尝不知道这些道理?按理说,赵寒梅已经是尽心尽力了,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尽心尽力并不代表就能够被认同,就能够不被淘汰。赵寒梅探索出与莫氏合作盖大楼,可是因为莫氏的单方面不合作,报社的商业经济走不通;赵寒梅还利用报社的大平台将海城的所有房地产商都集中到一起,抽取卖房的利润点,然而,如果房地产商的日子都不好过了,何来抽点找利润?
武尚君在购物狂待了这几年,学到了购物狂的精湛,却也了解到了购物狂的一些不容忽视也不可避免的缺点。
购物狂再怎么发展壮大,也还是个家族企业,段国章与周杰的意见稍有不合,便会影响整体的进展。虽然购物狂也聘请了外来的专家顾问团,可是这个企业总是他们段家的,“一言堂”的情况总是会时不时的体现在各方各面。
从这一点上来讲,购物狂的发展是有局限性的。
相反,海城日报社就不一样了。这是个好几千人的大集体,使劲往上属,还是天朝的产业,容不得“一言堂”的存在,但是却需要一个好领导的带领。
好的领导日报社里不缺,赵寒梅是最合适的人选了。可是,这个好领导有魄力、有能力,却没有经验和背景。
“寒梅,你如果真的想发展实业,当老师的要说你一句了。报社发展实业有风险,如果真的要发展就一定要慢慢探索,先从实业的边角上入手,有资本了,再把事情干大。不知道我说的话你能不能接受。”
赵寒梅听武尚君这么说,比黄磊一味的打击自己是好多了,当然会很高兴。“嗯恩。老师,风险肯定是有的。但凡是投资都是与风险相伴的。但是一味的固步自封,不敢前进,被大环境所淘汰也是迟早的事情。与其被淘汰了,还不如放手去拼一把呢。您说呢?”
“你打算怎么拼?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如今报社还欠着银行近一个亿的贷款吧?你从来了报社偿还了这么多的贷款已经是实属不易。想要再贷款做实业吗?”武尚君说道。
“银行的钱肯定是不能再贷了,否则,到时利滚利,报社被利息就给压死了。”赵寒梅坚决不同意再贷款发展经济。
“那你的钱从哪里来?广告部账面上的钱估计留着给员工发工资都很紧张吧?”
赵寒梅盯着武尚君的脸,仿佛下了决心一般,一字一句的说:“我想把报社现在的这栋大楼卖了,在南郊那块地上重新盖一栋办公大楼。南郊的那块地是很早以前报社的产业,因为地理位置太偏,在上次的卖房卖地时,无人问津。而现在报社的这栋大楼可谓是黄金地带。很适合大型商场的介入。这次如果要卖了这栋大楼,我会采取竞标的方式,价高者得。”赵寒梅此意很明确,上一次赵寒梅将距离报社大楼不远处的一块空地让给了莫氏,可是至今莫氏也没动静,这让报社很是被动。
这次如果再要卖大楼,可不能再单纯的指望着莫氏了。此时的海城已经进驻了不少国内的一线房地产商,这些大型的房地产商盖楼不仅仅是局限于住宅区,更倾向于住宅、商业两用,建立一个完整的商业圈。
而目前的海城日报社的地理位置恰恰就具备了这些优点。
“啊?你要卖报社的大楼?”武尚君有些震惊了,如果不是他很了解赵寒梅的为人,肯定会觉得赵寒梅是个败家子,想方设法的折腾报社家底中饱私囊。
赵寒梅对于武尚君的反应并不惊奇,也不生气。海城日报社在海城屹立了近百年的历史,由于是一座文化单位,已经在海城成了地理标志。到了这一代掌门人,竟然想到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