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发展实业(三) (第1/3页)
赵寒梅明白刘栋梁或许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打算,当着这些人的面,她也不再做掩饰,直接将自己想要将报社大楼出售的想法说了出来。
顿时,在坐的人,有一个算一个,全都睁大了眼睛看着这位敢如此折腾的社长。
之前为了偿还贷款,卖房卖地已经是惹了众怒了。只不过大家也都知道近两个亿的贷款确实是个沉重的负担,才没有人出面硬性阻拦赵寒梅的决定。
可是这次不一样了啊。
赵寒梅要卖的是报社这栋已经有了近百年历史的大楼。这可真是败家子才能干出来的事情啊。
一时间,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敢开口接下赵寒梅的话了。
赵寒梅知道大家是让自己给惊到了,只能自己将话接下去了。
“我是这么打算的。我们是做新闻的文化单位,不用太在意地理位置的好坏。而咱们现在这栋大楼的位置处于市中心,地理位置绝佳,如果出售的话,肯定能够卖个好价钱。”
“那咱们以后在哪办公?总不能都将电脑搬回家写稿子吧?”王傲军沉不住气了。他难以想象社长怎么会打这栋大楼的主意。
“还记得南郊的那块地吗?我准备在那盖一栋大楼,我们报社自己留十层足够,剩下的,全部出租,一年下来,也是一笔不少的收入。”赵寒梅赶紧解释了这个问题。
“南郊?那么偏远的地方,开车几公里都不见人,我们报社真的需要沦落到那种地步吗?”刘栋梁有些埋怨赵寒梅了。他继续说:“社长,我在报社干了近二十年了,且不说以前的报社什么样子,单是我进了报社之后,真是眼看着报社一步步的发展壮大。就这么卖了,实在是让人舍不得啊。”
“咱们日报社的前身就是一栋两层小楼,一张双开的折叠报纸,对开一折,共4个版。如今,咱们不再仅仅是一张日报了,还有了早报、海岸线、影视先锋,还有分散在各个县市区的子报。咱们的大楼也是节节高升,经过两次翻新之后,成了现在的二十层高楼。这栋楼的存在对于咱们的报社来讲并不单单是一栋办公楼,更是一栋见证了海城日报社发展到的大楼啊!真的卖了,报社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也就消失了。说实话,我心里是真的不舍得啊。”刘栋梁说着有些梗咽了。
“是啊,社长,您考虑过没有这个问题。一旦报社的大楼被出售了,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社会恐慌的。让海城的读者们怎么想?报社的大楼都要卖了,是我们这的支撑不下去了吗?广告商会如何反应呢?”王傲军也是于情于理的说着自己的看法。
赵寒梅将这两人的话一一记在了心里,很感激他们对自己说出了这么一番掏心肺腑的话。这些问题她确实也是没有考虑到。就像刘栋梁说的,他已经是个近二十年的老员工了,可是自己才在报社干了不到十年。那份情,真是难以理解的。
可是,报社如果一直这样的死撑下去也真的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古以来,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没有积极进取,换来的就是消极后退,因为别人都在努力寻找出路,你不去努力,自然就会被淘汰。
“刘总,王总,我很感谢你们说的这番话,我也能理解你们的心情。可是,你们想过没有,报社如今的发展出路在哪里?现在报纸的出路在哪里,各地的纸媒都在绞尽脑汁的琢磨,我也在想,我苦思了很久很久,还是没有找到出路。这是我唯一想到的方法了。我要让报社走一条从未走过的路。失败了,我赵寒梅引咎辞职。”
“报社的百年基业是很重要,可是,能重要过这好几千人的饭碗吗?我相信,如果此时报社真的支撑不下去了,刘总,王总,凭借着你们的人脉关系和能力,随便找一家企业做创意总监都不是问题,可是还有很多人没有你们的人脉和能力啊。他们有的是夫妻双方都是咱们的员工,一旦失业了,他们的生活来源怎么办?还有,报社还欠了银行近一个亿的贷款,一旦宣布破产,银行会收回属于报社的所有财产,到时,咱们的员工就连个最基本的遣散费都没有。”
“我们报社做的是文化产业,位置偏远一点真的没什么,正好适合咱们安安静静的做新闻。南郊的那块地足够我们盖起一栋很是壮观的大楼了,现在房地产行业不景气,人工和建筑材料都便宜,咱们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将大楼先盖起来,然后再慢慢考虑将现有的这栋大楼出售,偿还贷款,补账面的漏洞。”
“先盖新大楼,那钱从哪里来呢?不是说先把大楼卖了以后再盖楼吗?”刘栋梁问了一句。
“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