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爱沙尼亚国防部大楼枪击事件(2) (第2/3页)
以然。极为诡谲,像是有什么被故意隐瞒了!
3、警方发言人米克尔·洛伊德说,警方采取行动时,人质逃脱,这名男子开枪自杀,警方仍在调查。而一名国防部发言人说,他在警方行动中被击毙。(犯罪嫌疑人到底是自杀还是被警方开枪击毙?)
4、安全警察长官马丁·阿尔波告诉爱沙尼亚《波斯时报》,他不能证实这名男子曾经在军中服役,他没有穿军装。先前一名国防部发言人说,枪手曾在爱沙尼亚国防军服役。(犯罪嫌疑人到底有没有服过役?)
这宗事件,放到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宗极为严重的刑事案件,不要说其他的,国家肯定要全力督办此案。可让人觉得意外的是:这事在爱沙尼亚就如同轻描淡写一般,不复存在了,警方最后连死者的身份都调查不清楚,那还能指望查到作案动机呢?艾仕帧教授看到这里的时候,就简单说了一句:借尸还魂。在国外,或许不太理解“借尸还魂”的真正含义,但用“丧尸”来作为解释,那就一切都真相大白了。艾仕帧教授直截了当这么说过:想必案发后,爱沙尼亚的警方在确认犯罪嫌疑人的身份时,已经查到过出生于亚美尼亚的律师卡伦·德拉姆比恩,但得知真相后,也就只能用冷处理的方式来将其掩盖过去了,可以这么说:爱沙尼亚警方知道了一件不该知道的事情......
最后揭秘该事情真相的,还是那名现场的人质,他曾经在第一时间接收了爱沙尼亚最大的媒体《自由报》的采访,可惜的是,这段采访不知是何原因,一直未有被刊登,直到4年后,原《自由报》的首席记者内沙尔胡(编者按:为防止对号入座,该名为化名。)退休后,才在他的回忆录中,写入了他当年采访那名人质的细节。
(编者按:下文的第一人称为人质。)
我当时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