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一十六章 患 京师 盛京  顺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四百一十六章 患 京师 盛京 (第1/3页)

    第四百一十六章 患 京师 盛京

    久在深宫之中的皇帝,不可能有什么好身体,特别是有些神经质的崇祯皇帝,就更不用谈什么健康了。

    这停军场上的首级和那些若有若无的药物、尸体气味,对于本就是身体虚弱的崇祯皇帝来说,影响极大,更不用说崇祯来这里的时候本来就是心情烦闷,这无形中把这反应放大了许多。

    车驾停下,赶车的小宦官恭恭敬敬的准备掀开帘子,却看见皇帝在车中摇摇晃晃的,而且是用手捂住了嘴。

    “回……回宫!!”

    崇祯皇帝几乎是嘶哑着说出了这个命令,那名小宦官还有些纳闷,心想这刚刚来到目的地,为什么这就要回去,边上跟随的王承恩觉得有些不对,连忙凑过来看,一见到皇帝这虚弱马上就要呕吐的样子。

    当即就是连声的催促道:

    “圣上龙体不适,不能在这里呆下去,快些回宫调养……!!”

    大太监王承恩在那里一叠声的发话,车中的崇祯皇帝苍白着神色连连的点头,王承恩冲着那赶车的小宦官厉声的骂道“没眼色的混帐,还不放下帘子,非得叫风吹到陛下吗?”然后扭头对这队伍大声地喊道:

    “起驾~~~回宫~~!!”

    这支小队伍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所有人都在那里做着停驻的准备,谁想到王承恩扯着嗓子这么一喊。方才那“龙体不适”的话大家都是听到,这些人都是养尊处优的角色,在这停军场之中本来就感觉颇为的不舒服,此时上面有命令,正是乐不得的听从,当即用比来说迅速的多的动作,急忙忙地收拾启程。

    那京营派来护卫的三千士兵,带队的那名参将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连忙催促自家的兵马陈列在献捷队伍和皇帝车驾之间,严阵以待,如临大敌。

    胶州营的士兵们都是习惯了胶州营那简短但鼓动人心的仪式,平日间就算是李孟发布什么讲话,都是士兵列队,讲完话之后,队列回营。

    可这皇帝率队前来,这队伍的人员和仪仗穿着宽袍大袖。在这些胶州营的士兵眼中,看着就好像是一群唱戏地戏子一样,根本没有威仪可言,行动也是拖拖拉拉,皇帝的最后一丝神圣在这些献捷的士兵面前都是烟消云散。

    为首的那名把总更是看到。就算是莫名其妙招呼说是起驾回宫,可那动作依旧是磨磨蹭蹭,他心中有个不能说出来的想法,如果自己和押送地这些人手中拿着兵器的话。组成队形突击,足可以把这支队伍彻底的打散,并且抓到目标。

    至于拦在他们身前的这支三千多人地京营兵马,这登州军的把总甚至都懒得评价,根本是嗤之以鼻。

    但忙碌了一晚,才把这些首级搭成京观,费了自己和弟兄们好大的力气,难倒这仪式就这么结束了。那折腾一路,车马人口吃用耗费,就这么白花了吗?

    这把总琢磨了下,少不得上前几步,抓住一名落在最后的小宦官,开口询问道:

    “这位公公,这献捷的仪式……”

    那名小宦官被留在最后查看有无遗漏,本就是个给地位最低的人的活计。心中正是火气升腾。看见那登州军的把总不知好歹地过来拉扯,顿时是心头火起。尖声的呵斥说道:

    “什么献捷的仪式,你们这些混帐的军兵不知礼仪不说,你们还惊扰了陛下,还有脸问什么献捷的仪式,快滚快滚!!!”

    京师中这些久在内宫的小宦官知道什么,在他们眼中,除却京师的这些贵人大臣,京师外的这些都是卑贱地下人,更别说这些不知道规矩,从山东过来地粗人了,说话也是带着一百二十分的轻视和不客气。

    这番话说完,登州军地那名把总长吸了一口气,这才是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在这个地点,这个场面,自己没有接到命令,还是不能发火的。

    可这把总也不会去赔笑,他只是冷着脸松开手,直接是回头朝这自己的队伍走去,走到自己的队伍跟前,开口大声的说道:

    “整队,京师任务结束,今日间整队回归山东,迅速整理个人物品,正午前出发!!”

    一同参加这个献捷仪式的胶州营登州军士兵,这些日子也都是受够了气,关键是这京师乌烟瘴气,阴沉沉的给人感觉十分的不舒服,在山东一切都是有规律有效率的,能感觉是蓬勃向上,可在这京师却是混乱散漫不堪,给人的感觉是一个行将老朽垂死的老者,完全的不适应。

    回到山东,多少还能赶到个年尾,今年的大胜,山东的这个正月一定会热闹无比,自己这些胜利者们,一定会得到优厚的待遇,还是快些回去吧!

    车队的几百名士兵,整队解散,动作都是十分的迅速,他们这边却也是背对着京师队伍这边,居然也是一幅要走的架势。

    倒是看得京营的兵马还有那名冷声呵斥的小宦官目瞪口呆,这山东来的兵马还真是不知道规矩,皇帝车驾回宫,他们那边居然也是大摇大摆的要走,也是一幅受了气的模样,这真真是好大的胆子。

    可不管是那名小宦官还是那些京营的士兵,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山东兵马失礼那是宫内和朝廷上的大佬们应该操心的事情,我们没有接到命令,那就看着就是。

    崇祯十五年腊月三十地下午。胶州营登州军的献捷队伍离开了京城,踏上了回返的道路,崇祯皇帝本来预订今天要举行受捷的仪式,但因为身体不适,半途中回返皇宫。

    山东的这支献捷队伍,离开京师之后,半路上曾经在通州城的一家车马店停留了段时间,在内室吃饭的时候。这名把总和几名士兵详细的把京师中地所见所闻,告诉了在这家车马店等待的几名文士。

    这家车马店背后的东家七扯八扯到最后,就会扯到灵山商行身上,这几名文士都是号称从山东出发,来京师求学的书生。

    他们把登州军的献捷队伍所说的详细记录下来,并且按照预先的安排加以润色,一份交给人带到京师中去,一份交给送信的信使。快马带回山东。

    京师老百姓都是好热闹地,腊月三十这天皇帝出城受捷,尽管三十这天白日间被差役和士兵驱散,可大家还都是关心这个,心想正月初一这天。找找熟识的人,总归是能打听出来点热闹听。

    这消息肯定是没有被保密住的,那些差役兵丁之类的,回家都是把听来看来的当成是奇闻轶事来显摆。谁想到皇帝出城又匆匆忙忙地回来,谁能想到这山东兵马没有诚惶诚恐的请罪,反倒是大摇大摆的走了。

    京师的百姓们都是暗自地感慨,心想这山东兵马果然是土包子,根本不知道京师这边的规矩,天大地大,还是皇帝最大,你们就算是有天大的功劳。得罪了皇帝,你们也等着倒霉吧,山东的下场好不了。

    不过京师的贵人和官员,有些老成的却或者惋惜或者冷笑,崇祯皇帝这番动作,不管是真是假,摆明了不想给山东这个名份奖赏,可身在天子之位。却搞出这等逃学顽童才做的勾当。岂不是要天下人笑掉大牙。

    更有聪明的想到,京师这么为难地做派。搞不好是正中那山东李孟的下怀,让人觉得委屈全在山东,而京师朝廷则是完全的理亏。

    果不其然,崇祯十六年的正月初三,京师的士人圈子里开始有隐约的声音传出,说是国家危难,正需要忠臣良将挺身而出,可圣上却这般的对待功臣,恐怕让天下人寒心啊,声音实在是太隐约,因为说话的人和影响力实在是不值一提。

    但渐渐地却有人就这个事情写文章,并且在各种文会和诗社之中鼓动,大凡这在野地士子,不管心中如何想,总是要找朝中政事的毛病,吹毛求疵,以显现自己这在野地人士高瞻远瞩,乃是大才。

    对待功臣这般的凉薄,本身就是朝廷做的不对,正是可以被挑出毛病的,一些人都好像是见血了的蚊蝇,就这个事情纷纷的批评痛斥。

    不管是皇帝还是朝廷大臣,偏偏对清流们的声音拿不出太有力的反驳,胶州营大功是真是假,尽管没有明文确认,但各个衙门的确认结果差不多全天下都是知道了,可京师一没有表示褒奖,二连个献捷的仪式都是半途而废,这种事情,本就是让个功臣寒心的勾当,朝廷一分饷银也没有发给过对方,河间府山东兵马孤军奋战,京师周围屯驻了二十多万兵马,一支援军都没有派出去过。

    若说是胶州营有野心,可去往南直隶平乱,去往河南平乱,来北直隶支援,都有朝廷下达的调兵旨意,这山东兵马完全是按照规矩行事,若是说胶州营和李孟居心叵测,恐怕这朝廷有要被人说凉薄和过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