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三章 一刀两断  活色生香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十三章 一刀两断 (第2/3页)

轻轻抚摩着她的长发,恻然叹道:“于是,你就想自己学磨咖啡给爸爸喝……”

    “是啊……”孙茹微笑着道:“我知道爸爸爱喝咖啡以后,就想着要磨最好喝的咖啡给爸爸喝;爸爸喝了我磨的咖啡,就会和小茹多呆一会儿,就会喜欢小茹了……我那时候太小了,没有力气,那时候只有传统的单轮磨咖啡机,才转了几下,我的手就磨破了,有时候还起水泡……我一边哭一边磨,终于看着一颗颗咖啡豆变成香喷喷的粉末倒出来了,心里真是说不出地欢喜……”

    易青听得心里一疼,差点落下泪来,急忙含笑掩饰着问道:“后来呢?你爸爸喝了你的咖啡,是不是夸你是最好最乖的小天使?”

    孙茹呆呆的想了想,脸上掠过一丝阴霾的凄凉,叹道:“忘记了……可能、也许说过吧?一杯咖啡而已,他怎么会放在心上……每次他都只喝了一口就放下了,从来没有喝完……有时候他会多喝一口、两口,我就会一整天都非常高兴……唉,小孩子真傻……”

    易青轻轻的,温柔的拥着她,闻着她清幽的发香,心里一阵阵酸楚的隐隐作痛。

    他仿佛看见,在那间寂寞的过于华丽的大房间里,一个孤独的小小女孩儿,踩在小板凳上,费力的转着手磨咖啡机的转柄;转几下就停下来,不住的落着眼泪,揉一揉自己长了水泡疼得钻心的小手??因为她要用亲手磨出来的咖啡,去换回那狠心淡漠的父亲哪怕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注意……

    女儿爱父亲,大概是世上所有女孩的天性吧?

    易青静静的望着怀中的小茹,那略显疲惫却漫溢着幸福的脸,忽然惶恐的想到??如果有一天,她看见她最心爱的男人和她的父亲打了起来,杀得血肉横飞、拼得你死我活……她会怎么样?

    这个念头一下子打乱了易青的心绪,那一瞬间的百转千回、忐忑惊惧,使他刚才好不容易在心底燃烧起来的那团反击和复仇的火焰,又剧烈的动摇欲熄了起来。

    “发什么呆呢?”孙茹在刮他的鼻子,她嘻嘻笑着道:“真是个大木头!”

    易青勉强的一笑,蹙眉深思了半晌,忽然悠然说道:………公元前334年春天,伟大的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率领一支35000人的军队开始了远征波斯的军事行动。这一年的冬天,亚历山大进入小亚细亚北部城市戈尔迪乌姆……”

    孙茹多年来早已习惯了他天马行空、飘忽不定、莫测高深、自说自话的思维方式,见他忽然自顾自的说起故事来;于是嫣然一笑,也不问为什么,静静的靠在他怀里听了起来。

    易青静静的,目光闪烁,语气平缓的说道:“戈尔迪乌姆的卫城有一座祭祀天空之神宙斯的神庙,庙里有一辆战车,车轩和车辕之间用山茱萸的绳子结成了一个绳扣。几百年来,无数智者们和能工巧匠们几经尝试都不能解开,神谕说:谁能解开这个绳结,谁就能成为亚细亚之王!亚历山大对这个预言非常感兴趣,因为,他这次远征的目标,就是征服亚洲。亚历山大命人带他去看这个神秘之结。他见到了车,见到了绳,但却见不到绳头和绳尾……”

    “亚历山大这才发现,这个结根本就不是人的智力能够解开的,”孙茹微笑的接上他的话,替他把故事讲了下去:“于是,伟大的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拔出长剑,在空中一挥,手起剑落!绳结应手而断,自然也就解开了。”

    “……这就是著名的霭戈尔迪乌姆之结,的故事。”孙茹微笑着道:“怎么了?为什么突然想起亚历山大来了?”

    易青微笑着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有许多非常聪明的人,在不停的做着非常白痴的事。他们习惯于把一个问题想得非常复杂,给自己增添了无穷的烦恼……”

    “………其实,在面对某些问题的时候,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往往才是最有效的方法,与其绞尽脑汁的勾心斗角,不如……”易青说着,突然目光一凛,在虚空中举手一劈,做了个决然的手势,语气坚定的道:“……手起刀落,一刀两断!”

    易青站在国家新闻总署大礼堂外的石阶上,夹着一根香烟,慢慢的抽着,有些不耐的望着远处正在和几位教授学者握手寒暄的韩山平。

    熙熙攘攘的人流带着嘈杂的笑语声从里面鱼贯的退场出来??这场轰动全国的改革传媒报寻行为与控制网络媒体文化乱象的听证会终于落下了帷幕。

    韩山平熟练的带着职业化的笑容和几位教授一一挥手告别,红光满面的向易景走来。

    来到跟前,他笑着拍了拍易青的肩膀,问道:“冬朋友,你怎么了?今天兴致不高嘛!身体不舒服吗?”

    易青深吸了一口烟,顺手把烟蒂手心里掐熄了,放进大衣口袋里,然后拉着韩山平道:“怎么的?师弟我请您老喝两盅去?”

    韩山平连连摆手道:“我哪有你那好福气。你自己找地儿吃饭去吧,我还有个饭局,有事情要谈。”说着,他忽然想起什么似的说道:“对了,下个月月底还有个关于中国电视缴费化的可行性听证会要开,你到时候要不要来参加一下?”

    “别!”易青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摇头苦笑道:“得了吧,就那么回事。需要我们华星集团参加的话,我给你派个博士文凭的职员来。”

    韩山平倒是楞了一下,随即就释然的笑了,拍着他地肩膀道:“还是你做人痛快。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两人并肩走着,到了停车场,各找各的司机,各拿各的车去了。

    ……

    其实昨天第一场听证会下来。易青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于是乎颇为自己傻呵呵的准备了几万字发言稿感到后悔。

    其实这种听证会不过是一种民主形式、民主程序罢了,真正地大方向、大主意早就已经定下了??在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面前,任何人的意见和建议只能做一些边角的修补而已。

    看着架势,整饬媒体、尤其是整饬全国的信息交通渠道,已经列入中央的工作日程中了??“上面’决心要做的事,剩下的只不过是走个过场而已,所以易青觉得这次自己把整个剧组扔在西北跑回来这趟,有点儿冤。

    这两天的听证会上,那些既得利益者不停的强调。今天中国地娱乐业和文化生产力之所以如此繁荣,是媒体炒出来的;如果贸然改革,中国的娱乐业和文化产业会大衰退大萎缩,甚至有人指名道姓地对易青说。你们这些搞电影的如果没有我们帮着炒作,只要几个月不写你们的事,你们就完蛋了,到时候谁会记得你们?

    易青对这种无赖说法连嗤之以鼻的兴趣都没有。

    以前国内一有人批评媒体的不实报寻,这些人就会理直气壮地说。那些明星还不是我们炒出来的,我们要是几天不写,他们哭都来不及。

    其实问题的症结恰恰在这里。不实报导和恶意炒作负面新闻来取悦大众地低级趣味。真正的受益者绝不仅仅是媒体一方;同样在这其中不当得利的还有那些本身不具备实力和提供给群众文化价值的明星与公司。

    本来,一个健康的产业要发展,应该有一套合理有序的竞争机制??让有实力的、有能力提供好的作品给大众进行文化消费、娱乐享受的演员、歌手得到利益,让他们这些人上位,同时应该让没有能力地,比如演技差的、唱功差的演员和歌手被淘汰。

    要建立这种体系,就要求负责传媒和信息交通的部门,应该以文化信息、作品信息的发布、宣传、采访作为主要的工作方式,据实向消费单位也就是公众进行报导。

    而现在的情况是,媒体为了赚快钱、牟暴利。非常“务实”的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挖掘名人的隐私、丑闻上,进而在挖掘不出可牟利的丑闻后,就开始主观制造、夸大、歪曲、攀扯、附会各种不实的新闻??这类新闻成本低、技术含量需求低、社会趣味点低,非常容易产生利润。

    而这种恶质化的社会信息流通的体系一旦形成,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传统的娱乐业、影视唱片业的竞争机制的崩溃。

    也就是说,有实力的比不上有新闻的,靠唱靠演的不如靠炒的。

    公众的注意力不再放在艺人们的作品上,而是是放在他们的隐私上;媒体的注意力不在关注艺人们的作品,而转移到他们的丑闻上,那么很自然的,艺人们的注意力就不来会放在自己的专业和业务上,不会放在提高自身的演技唱功等实力能力的提高上,而把注意力都放在炒作与自己有关的各类新闻上。

    这样恶性循环的结果,是使得大量有实力、有能力的艺人得不到宣传、包装和被大众认可的机会;而许多演不好戏、唱不好歌的专业水平的低的艺人,却可以通过钻营、通过与媒体的勾结,整天炮制、炒作大量的新闻来占用大量公众宣传资源,不停的在公众视野中晃悠,把真正有才能的人的路给挡住。

    更可怕的是,这种系统一旦形成,不但艺人们恶炒成风,连公司实体也来加入。有了公司行为的财力和智力的支持、策划、运作,就会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这个虚耗的无底深渊中去。

    现在大家看到的多数娱乐新闻,至少有六成以上,是大中小公司为了提高某个艺人或组合的知名度、吸引公众眼球而炮制、炒作出来的。一个新闻如何产生、如何抛出话题;如何引发争论、引发各方的批评;如何持续升温、引发公众的“义愤”;直至如何高潮、如何结束、如何让各方都不受损失的不了了之??这一整套过程全部由专门的部门进行操作和把控;公司的负责人和媒体今天在公众面前针锋相对的互骂,其实昨天刚刚一起在空调包厢里吃着鲍鱼刺参研究过“剧本”。

    这就是为什么,从表面上看中国的娱乐业、电影业一片繁荣,简直全民关注,但是却长期不出产值、不出利润的缘故了。大量的公众财富和公众资源,都被黑心的媒体和不正经搞作品的人与单位占去了、消耗掉了;真正用在各种作品和正经渠道上的钱少之又少,这样中国的文化娱乐产业怎么能兴盛的起来?

    所以说,整顿文化乱象、媒体恶质化的意义,决不仅仅是狭隘的为几个明星受的委屈鸣不平,更不是空泛的保证人权、隐私权;而是事关整个国家娱乐、演艺事业和相关文化产业的大事。

    更重要的事,这种风气妨害的并不是一两个产业,它所带来的是整个社会信息交通系统的信用崩溃。

    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国公众对于各种新闻媒体的信任度是非常高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可以说没有什么人会质疑报纸、杂志、电视媒体上发布的信息。

    在那个淳朴的年代,“电视上说的”、“报纸上都登了,,这样的描述几乎等同于金科玉律,人们可以非常放心的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