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不一样的史实 (第2/3页)
是老皇帝就是不退位,身为皇子,空有一腔抱负也是没有机会施展,他也做不出弑君夺位的事情,只能是一直忍耐着等待机会。
在赵桓看来,自己的父亲确实不适合做皇帝,特别是到了后期,由于他自己的抱负很难实现,只能寄情于书画,而将朝中繁杂之事交给了蔡京、童贯、高俅、杨戬等人,这些人不是清官,也不是能吏,但是有个好处,就是还算得忠心,虽然贪也贪,腐也腐,但是也没有什么不臣之心,在这些人的营造之下,皇帝的权利大为削弱,到了最后,皇帝基本上成了一个摆设吉祥物了。
赵桓的这番认识倒是让宋然觉得有些道理,他没有忘记宋徽宗赵佶给自己纸条上的那句“先前沉迷、铸成大错”。
赵恒还坦然承认,正是借着金国消灭辽国之后,大批的辽属之地的汉人回返大宋这边,他几乎是倾尽所能的接收了这些人,一则收买了人心,二则给了金国南侵的借口。
这就是宋然不知道的了,还有甚者,赵桓还说出了给辽国末代皇帝天祚帝的邀请其南下的书信是他一手炮制。
赵桓这样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逼迫宋徽宗退位,后来果然如愿,宋徽宗顶不住了,只能退位将皇位让给了赵桓。
而赵桓万万没想到,自己到手的却是一个烂得不能再烂的烂摊子,朝中基本没有什么能人,都是那些个宋徽宗失手放权纵容起来的无能之辈,这些人基本没有一个诚心想要抵抗的,一心就想签订一个“檀渊之盟”。
“檀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国在经过了四十年的战争之后缔结的盟约,是宋真宗跟辽国签订的,宰相寇准促成,合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就这样,北宋换来了百年的和平。
当朝的抗金派与议和派在这一点上基本都是统一的,就是不想通过战争来解决问题,抗金派的李纲一心要当名相寇准,而议和派一心想要当司马光,更错的是赵桓自己想做宋真宗。
寇准岁银,司马光割地,都换来了和平,可是现在金国的胃口太大,远远满足不了。朝中也不是没有反对意见,比如宋然尊崇的种师道就主张力战,奈何众口铄金,他一个人也改变不了大势所趋。
听到这里,宋然总算是明白了,赵桓所问错在哪里,原来就是错在不应该相信用金银或者割地能够换来和平。
赵恒继续往下说,他醒悟过来的时候已经迟了,金军已经准备渡过黄河南侵,这个时候宋徽宗纵容的烂摊子再一次阻碍了赵桓的抗金的想法,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每天在朝会之上,要么是岁银的占上风,要么是割地的占上风,赵桓也无奈,他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实权,就是一个吉祥物。
后来就出现了各种反复,可能这几天是说赔钱了事,可能过几天又说是不赔钱割地,再过几天又是不割地赔钱,怎么一个乱啊,当赵桓想要重用种师道的时候,天不遂人愿,种师道病亡,这点宋然是知道的。
这后来的事情宋然大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