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7章 茅山  大相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237章 茅山 (第2/3页)

雄居其上,二茅峰、三茅峰蜿蜒而下,与主峰高低起伏,相映成辉。

    茅山道教源远流长,相传早在距今5ooo多年前,就有高辛氏修炼于句曲山伏龙地先秦时,有燕国人郭四朝修炼于玉晨观秦时,李明真人修炼于古炼丹院东晋时期,茅山人葛洪在茅山抱朴峰修炼,并著书立说。东晋兴宁二年,杨羲、许谧制作了上清大洞真经,在茅山创立了别具江南特色的教派茅山上清派。

    南朝齐梁著名道士陶弘景隐居茅山4o余年,为茅山上清派的主要传承者。茅山道教,在中国道教史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和地位,曾赢得“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等美誉。

    唐宋年代茅山道教达到了鼎盛时期,前山后岭,峰巅峪间,宫、观、殿、宇等各种大小道教建筑多达三百余座、五千余间,道士数千人,有“三宫、五观、七十二茅庵”之说。

    俗话说:“要好运,到福地洞天茅山”,九霄万福宫,也就是顶宫作为茅山道文化的重要场所,一直以来的都是游人朝山敬香必到处。

    其实茅山只是一个统称,风水界的人都知道茅山一脉分为南茅山和北茅山,两派之间一直为一个正统地位争执不休。南茅山鱼尾长江以南,北茅山位于长江北岸,两派以长江为界,对外都称自己才是茅山正统。

    清代乾隆年间,以考证考据而闻名天下的扬州学派代表人物任大椿在过茅山碑记中说:“北茅山为三茅真君初炼道之地”。这就是说,西汉景帝时期,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最初在北茅山修道拯民,因而称为茅山。后来他们受请往江南句曲山,这才有了南、北茅山之分。

    早在汉代,陕西咸阳,有茅氏三兄弟,兄茅盈,二弟茅固,三弟茅衷,看破红尘,写下“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的感叹,遂寻山修道。

    他们披星戴月,餐风宿露,昼夜兼程,行至黄海之滨,见一高山,林木参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