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三十五章 大 跃 进  中华苍穹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二百三十五章 大 跃 进 (第1/3页)

    [读小说请进入“热-门@小#说&网”]   “……世有万祀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穷变通久见于大易,损益可知着于论语……总之,法令不更,锢习不破,欲求振作,难议更张。着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通限两个月,祥悉奏议以闻……”

    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8月10日,《时务报》头版刊登这篇来自京城的电文,这是一封明码通电。这通电报预示着大清国内的大变革即将来临。这让还在惊慌失措的后党一系的地方官员放松了心情。皇上既然要变法,那必然不会大肆索拿。当然,你非要反对除外。后党一系的地方官员都在向京城派出自己的心腹,欲用钱为自己开道,在收集京城方方面面的信息后,开始小心翼翼的揣测着皇上的心思,大家都明白,这份折子写的好坏可关系身家性命和未来仕途。 哪个可以立刻实施,哪个要修改后再实施。哪个又要放缓实施。一个国家的政策不是拍屁股想出来,今天定明天改的,这会影响朝廷在百姓中的信誉。李鸿章的话光绪很以为然,就算一个言而无信的普通人,谁会把他当回事,更何况是一个政府。更何况在这么一个大变革时期,一个错误的政策就有可能导致未来的失败。所以开会研究就成了朝廷现在最忙碌的事情,大会每天一次,小会随时开。新上任的六部九卿忙的脚跟打架,宫中的伙食费都在快速上涨。

    新老二代臣子们的差别立刻显现出来。老一辈的年纪都大了,思想行为趋于保守,对他们而言国家之大事务之杂。不易变革过快过大,当缓缓图之。新一代的臣子年青有干劲,特别经过对日和对俄战争之后,认识到国家图强必需尽快完成改革,他们希望能快刀斩乱麻般的革除弊病。这就让作为裁决者的皇帝很为难,提出的都为国家发展的一种思路,各有优劣。帝王的平衡之术不说光绪还没学会,就算是学会了看这情况也不大好使。都是为国家好,总不能说谁对谁错。既然纠纷一时无法平息。那先求同存异。

    光绪二十二年秋,朝廷先后颁旨意。首先是撤销詹事府、通政司、太仆寺等闲散朝廷机构。接着又陆续颁布了《公司律》、《破产律》、《公司注册试办章程》、《商人通例》等一系列法令,批准正式设立商务部。盛怀宣出任商务部长,统领全国实业发展。再颁布《银行章程》、《钱庄管理章程》等经济法令,确定大清银行在国家经济领域中的主导地位……

    一条条法令让所有人都头晕目眩、应接不暇,这还不算完。

    “着派岑春煊、伍廷芳将一切现行律例,按照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大清开始全面修订律法的旨意一通告天下,引起最大热情的反到不是民众和官员,最为激动的反到是各国驻华公使。各国报纸都在刊登着大清要向世界主要强国派出学习团,向各国学习律法。他们一面鼓吹着落后的清国终于向世界文明靠拢,也一面争取到清国的信任,因为谁都相信,清国将来迎来一个大发展时期。

    佝偻的身躯及严肃拘谨又透露着沧桑的面容,这是这个时代老学究们的面容。陈宝琛走下马车神情苦涩。朝堂上,皇上用他的家人给大臣们上了一场生动的“以德服人”的课业。这也让他害怕起来,他可以为可以不顾生死国秉直谏言,可他的家人何其罪也。所以他退缩了,他就眼睁睁的看着皇上一意孤行的改变千年惯例,改变祖宗成法。他不明白,为何数年前还是上进、欲图振兴的帝王为何刚刚坐稳皇位就变得如此暴戾。经此一事后,整个朝堂上的言官如同全部失声。他陈宝琛更是被众人遗忘在无人的角落。

    就在他再次递上的请辞的折子被打回来之时,他接到了翁同龢的请柬,请他到家中赴宴。看着大门上硕大的“翁府”二字,陈宝琛心中其实也是不满。做为帝师,做为清流一派的领袖人物,你翁同龢为何也不出言阻止皇上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