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国家级别的面试 (第2/3页)
大地时,皇上再次亲领新军与俄国决战于东北大地。大胜,又是大胜。谭嗣同满怀信心的参加皇上第一次主持的大考,在最后一题的选题上,他仔细思量过后,还是决定将康有为的主张做为题目,因为他也认为当今大清必需要进行的一些改制。
想到此处,谭嗣同说道:“此卷虽是康先生之主张,但草民亦是认同。”
“既然认同,那就是自己的主张。你既选题为总理,为何题中未写明你若为总理当如何实现这些主张。”坐在一旁的翁同龢问道。
“无法写,也写不出来。”
“为何?”
“因为要实现这些主张,需要与国内外局势做配合,只有在恰当的时间进行恰当的行为才合适。而草民自认为实际上并无这样的眼光,故而无法写作。”
“具体一些。”光绪说话了。
“是。”谭嗣同抱拳说道:“就单说‘下诏鼓天下之气’这一条,看似简单,只需拟好激昂之诏书皇上用玺便可实施,但草民以为不然。(
武炼巅峰)诏书用词越是激昂,那诏书就需要用更大的胜利或是更大的耻辱做铺垫。对于国内来说自然百无禁忌,但我大清还没强大到可视洋人于无物之地。若用词过烈,必将引来洋人不满进而结我大清不利。而用词过软,又起不到鼓天下之气的作用。更不用说,这迁都。迁都不是皇上和各位大臣换个地方理政就行的,这涉及到筑城、衙门的调整、大学堂以及科研院的搬迁,更有安全的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这兵如何练、这法该如何变,不仅要让国家安定,还不能引起洋人对抗。这并非草民在纸上能写出来的。皇上为天下主,一意而决兴衰。然而做为总理,实则是真正执行皇上决策之人。不仅要辅佐皇上纠正皇上得失,还要安定天下集天下之力以振兴中华。单是让天下人吃饱穿暖就是头等大事。草民之所以如此答卷。也只为皇上为总理及诸大人提个意见而已。草民以为要真正振兴中华,此四点必将要一一做来。但如何来做,何时来做,做到如何地步?草民自知无此能力。但求为国为民尽一份心力而已。”
谭嗣同说完就恭谨的坐回椅中,他将心中所思所想已经完全呈上,至于如何判定,他认为已经不重要了。
李鸿章左右环视,见其它大臣再无问题便起身奏道:“臣等已无问题,请皇上决之。”
光绪点点头,依然面无表情的说道:“有想法是好的,但更应当去努力实现它。至于对错,你不去做又如何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对是错。但是你不去做那就一定是错的了。再说,谁又敢保证朕的决意都是对的呢?你先下去。将自己的想法细细写来。(
符皇)朕再做评荐。去吧。”
谭嗣同施礼后退出大殿。李鸿章这才说道:“下一位。”
整整一天,一件朝政没管,就是询问着一位位参加加考的学子。终于,到了太阳即将下山之际,只剩下最后一位――谭嗣同。
“草民以为。如今大清赢弱,实因洋商过多。洋商采购我大清原材料,雇佣我大清百姓,制成商品后再卖与我大清百姓,却将所获之利皆带回本国,此于大清毫无益处。若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办法。如此我中国才可真正强盛。”随后,谭嗣同将自己新做的试卷在大殿内大声读出后,这才恭呈皇上御前。
光绪接过内侍呈上的卷子,粗粗浏览一遍后问道:“谭嗣同,你也是科举上来的士子。却如此公然提出废科举。不怕天下士子将你唾骂?”
“若为我中国强盛,草民在所不惜。”
“那你说说,如何才算是强盛。”
“外有强军可镇四夷,内有钱粮可安天下。”
光绪淡淡一笑:“大道理都是这么说的,谁都知道也都能说得出。但强军也需要钱粮支撑。说到底钱粮才是关键,而这钱粮却是一府一县所缴纳之赋税。朕观你卷中所列之事皆以家乡浏阳为例,若朕任你为浏阳知县,你当如何让浏阳富庶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