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四句教 (第3/3页)
们这是?”
“韩公子回来啦?”梁夫人拿着一张纸,一脸敬佩地说道:“想不到公子对儒学研究如此高深,有此四句真言,公子必将成为一代宗师!”
韩非暗中老脸一红,好在王阳明不可能穿越到这时代,也就不至于穿帮。他咳嗽一声,故作谦虚地说道:“大姐见笑,小弟不过是一时之得而已!”
“韩公子不必过谦,‘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没有渊博的学识,不可能总结得出来!妾身学识浅薄,无法完全领会,特来向公子请教!”
“大姐客气了,小弟也正想与你探讨一番!”
随即韩非解释道: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它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求诸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什么是天理?只要格物致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实也就是世间万物的理。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即‘知行合一’。
心中有天理,无私心,就好比世间有规矩,有规律,有规矩就能丈量世间万物的方与圆。无论有多少方和圆,无论这些方和圆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规律,不然这些规律就是不正确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