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亲子教育(二) (第2/3页)
想病毒’‘你不懂、你不能、你不会、你这样做没意义的、无论你如何做都是没有用的’等等这些负面能量的词语,填鸭在我们脑中设定和限制了我们思维的框架。
更严重的【语言暴力】可能直接导致犯罪,网上曾看过一个小短片就是讲这个的,回头找一下,发网址给大家看下。
【误区二】无望
无望是无论能力如何,渴求的目标就是不可能实现。孩子无望是如何来的?妈妈我想吃糖,不行。爸爸我想玩玩具,不行。
不准出去玩、不准玩游戏,不准这样,不准那样,不准不行不能,每当父母说一次‘不’字孩子就失败一次,父母制造了许多理由和意义,这些文字经由理解进入了孩子的潜意识,于是做X等于Y产生了因果。孩子想做的任何事情,打击他就会令他产生【无望】,这样就限制了孩子的成长,当孩子成年后这种无望会令到他对许多事物连尝试都不敢去做。
有人可能会问了:不说【不】,不【否定】,那遇到孩子类似的行为该怎么应对呢?大家都学过预设前提,有一条叫【有选择就是有能力】。而每一个‘不’就代表着无选择。所以我们要给孩子选择,而不是说‘不’。例如:孩子贪玩游戏,不愿意做作业。父母给他的不是‘不准玩’,而是可以,而且有选择。如‘你是要玩一小时还是半小时后再做作业?’
【误区三】无价值
孩子与妈妈一同上街,在路上孩子想买一根雪糕吃,妈妈我要吃雪糕!妈妈说:没钱不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