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正文 第五卷 震古烁今定辽王_第二千五百七十五章 说服信王  大明厂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正文 第五卷 震古烁今定辽王_第二千五百七十五章 说服信王 (第1/3页)

    事实上,中国自古对于人才的任用都比较重视。

    可是为了自身阶级的利益,他们便形成了不同的圈子,同时也阻断了很多有用之才的上升空间。

    像秦时的军功制,只要有军功,便可以获得不同的爵位,已经是相当公正的上升渠道。

    只是待秦以后,天下基本上都处于大一统状态,也没有诸侯纷乱的局面,更不存在天天打仗,让你拿到军功。

    因此渐渐对于人才的选拔,在汉朝就成了举孝廉!

    何为孝廉,便是孝顺与廉洁!指的是一切在境内有美名之人。

    这样就可以由当地的官员推举,然后被朝廷任命为官。

    这样的制度,看上去很美好,可实际上都不会唯才是举,而大多数都是推举自身的朋党。

    因此寒门之人很难出头,还都是大家士族之间的利益交换,到最后你推我我推你,苦哈哈们只能瞪大眼睛跟着流口水。

    这样的弊端,一直到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将之废除,然后开启了全新的时代,科举时代。

    让任何人,都能够通过科举,有了入朝为官的上升渠道。

    这事儿尽管看着美妙!

    可是读书得花钱啊,不说购买书籍的钱,以及笔墨,这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一般穷苦老百姓,有几个能够读得起书,考得了科举的。

    而这般时间长了,渐渐阶级便也分化出来。

    尽管下层人有了鲤鱼跃龙门的机会,和真正鱼跃龙门的毕竟少之又少。

    因此,朝廷还是得在乎这些在记录的人才,所有有功名在身的之人,不管是秀才、举人、进士都有相应的福利。

    除了少量的俸禄以外,最大的优势便是有功名之人,可以免除赋税和徭役。同时见到县级的官员可以不用下跪。

    而这个政策看上去美好,在为这些一心向科举的人亮红灯,实际上存在的隐患也非常大。

    到了大明末年后,就显得格外明显。

    以农业税为主的大明王朝,到最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