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三十二章 思想有多深,恨就有多深  三国小兵之霸途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四百三十二章 思想有多深,恨就有多深 (第2/3页)



    刘备又因何恨刘易呢?

    说起来,似乎是有点无缘无故,甚至,站在刘易的立场上来看,似乎也有点很无辜。但是,认真来说,这却也是一种常态,一种常人都会有的行为念头。

    嗯,刘备从起兵开始,他打着的,就是仁义之师,平时的言行举止,亦是以堂堂正正的仁义君子示人。可以说,他的名号,已经慢慢的打响了起来,虽还不能说,海内知名,但是,与他有过接触的人,都被他的仁义品性所折服,无人不称赞他刘备是仁厚德备的人。

    这个,刘备已经将其视为自己的信仰,视为自己今后逐鹿天下的行为准则,打着仁义的旗号,天下哪不可去?只要到了一定的声望的积累,那个时候。他振臂一呼,天下英雄顺服,响应他的号召,那时,他便是仁义的化身。天下仁厚君子的代表,谁敢对他不服?那时候,文臣武将,慕名来投,再加上他是汉室宗亲的身份,到时候。他要自立,或是在朝堂,都可以成功,成为天下人人敬仰的一个英雄。

    可是,刘易的突然掘起。这就等于是一锅好烫。掉进了一颗老鼠屎,严重的影响到了他的大计,让他的仁义打了一个扣折。

    就好比,现实当中,一个人人称赞的官员或明星,哪怕是一个普通人。在他们正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突然有人跳出来,说他曾经抛妻弃子,说他曾做过某某的不乎合他现在身份名誉的坏事。如此一来。他那好不容易树立起来的良好形象,立马就会崩溃,就会遭受到世人的质疑。受人诟病。那么,对于那个跳出来挑刺的那人,是否会对其极度的痛恨厌恶呢?在心里,是否会认为,那个人就是毁了自己一生,毁了自己所有努力的人?这种恨。真的是思想有多深,就会有多深。

    对于刘备来说。原本,他当初在洛阳。留下刘易等一众伤兵在洛阳自生自灭,他并不觉着是什么的不义之事。毕竟,在当时,朝廷已经有了明文规定,民间招募的,为了打击黄巾贼而聚拢起来的义军,必须要尽快遣回家,各自散去。他那样做,也只是听从朝廷的命令罢了。何况,他认为,自己能够冒险对当时的当朝朗中张钧投诉了他们义军的困境,从而获得了朝廷拨下来了一点赏赐,这部份赏赐,他亦已经分给了那些义兵。总的来说,他并不觉得自己有做错了什么。

    就好比,后现代中的某个官员或名人,甚至是普通人,别人指责他曾抛妻弃子什么的。他会觉得,站在当初的立场上,当初的情况当中,他给当时的妻儿分了财产,那么,他觉得并没有做错什么。

    可是,真的没有做错么?心里当真的就那么心安理得么?就当真的没有一点惭愧么?

    这个,或者要有着同样经历的人,抚心自问才知道了。

    但总的来说,这毕竟是刘备人生的一个污点。

    尤其是,当刘易冒起出头,风头甚至盖过他刘备之后,世人只知刘易一心为民,只知刘易仁义,却不知他刘备仁义之时。刘备的心里会如何想?当世人都知道,原来,刘易竟然就是刘备手下的一个义兵,一个伤重得快要死的义兵,而他刘备,居然不理不顾的抛下不理。那个时候,世人又如何看待他刘备?

    从那以后,不管刘备做了多少好事,做了多少仁义之事,都会让人怀疑,怀疑他这个曾经抛弃了为他出生入死的兄弟的人,是否当真的就那么的仁义?就那么的无私,一心为民?

    反正,刘易应死而没死,反而冒出头来,就已经等于是一支插在刘备心头上的一根针,不拨去就不会痛快。同时,给刘备的影响,也并不仅仅是如此。往往,因为有刘易的珠玉在前,他似乎无论怎么做,都已经束手束脚,难以随心所欲。一直来,都让刘备感到无比的压抑。

    许多时候,他总也想不明白,为何区区一个小小的义兵,居然可以混得到如今的一朝太傅的地步。而他刘备,虽然也算是寒门出身,可是,却有着一个无以论比的优势,正宗的汉室宗亲的身份。

    嗯,各种羡慕妒忌恨啊,不知道从何时起,刘备的心态就失衡了。

    刻意的避开刘易,不愿意承认刘易混得比他好的事实,依然还想压过刘易一头,等等,这些念头,就似是一个人入了魔,成了刘备的心魔。

    哪怕刘备现在算是一个死了一次又活过来的人了。他的心里,依然充满着对刘易的恨。这个恨,已经是全方位的了,不再是当初单单的羡慕妒忌恨了。

    唉,如果刘易知道刘备没死,又知道刘备的心思的话,恐怕刘易都会大喊枉冤无辜。自己有那么招人恨么?你刘备好好的一个仁义君子,何至于落到如今的地步?要知道,新汉朝的大门,随时都向你趟开大门的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