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茶尸来历 (第2/3页)
。
积公为唐代名僧,据纪异录载,唐代宗时曾召积公入宫,给予特殊礼遇,可见也是个饱学之士。
陆羽自幼得其教诲,必深明佛理。
积公好茶,所以陆羽很小便得艺茶之术。不过晨钟暮鼓对一个孩子来说毕竟过于枯燥,况且陆羽自幼志不在佛,而有志于儒学研究,故在其十一、二岁时终于逃离寺院。
此后曾在一个戏班子学戏。陆羽口吃,但很有表演才能,经常扮演戏丑角,正好掩盖了生理的缺陷。陆羽还会写剧本,曾“作诙谐数千言”。
天宝五载〈七四六年〉,李齐物到竟陵为太守,成为陆羽一生的重要转折点。
在一次与会陆羽随伶人做戏,为李齐物所赏识,遂助其离戏班,到竟陵城外火门山从邹氏夫子读书,研习儒学。
礼部员外郎崔国辅和李齐物一样十分爱惜人才,与陆羽结为忘年之交,并赠以“白的乌”〈即白头黑身的大牛〉和“槐书函”。
崔国辅长于五言小诗,并与杜甫相善。陆羽得这位名人指点,学问又大增一步。
公元七七五年〈天宝十四年〉,二十四、五岁的陆羽,随着流亡的难民离开故乡,流落湖州〈今浙江湖州市〉。
湖州较北方相对安宁。
陆羽自幼随积公大师在寺院采茶、煮茶,对茶学早发生浓厚兴趣。湖州又是名茶产地,陆羽在这一带搜集了不少有关茶的生产、制作的材料。
这一时期他结识了著名诗僧皎然。
皎然既是诗僧,又是茶僧,对茶有浓厚兴趣。陆羽又与诗人皇甫冉、皇甫曾兄弟过往甚密,皇甫兄弟同样对茶有特殊爱好。
陆羽在茶乡生活,所交又多诗人,艺术的熏陶和江南明丽的山水,使陆羽自然地把茶与艺术结为一体,构成他后来茶经幽深清丽的思想与格调。
自唐初以来,各地饮茶之风渐盛。
但饮茶者并不一定都能体味饮茶的要旨与妙趣。于是,陆羽决心总结自己半生的饮茶实践和茶学知识,写出一部茶学专着。
为潜心研究和写作,陆羽终于结束了多年的流浪生活,于元初结庐于湖州之苕溪。经过一年多努力,终于写出了我国第一部茶学专着,也是国第一部茶化专着─茶经的初稿,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