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征召(求月票,求支持) (第1/3页)
二月里的颖州城,若是搁着往的时候,必定也是那绿柳枝在风摇曳的时候,可是这些年,冬天一天一天长,一天一天冷,即便是已经到了二月,可是这空依然还是飘荡来了雪花,那大雪似如冬日一般的纷至沓来,只让这春天看起来有着几分冬日的萧杀。
颖州城不过只是一个淮河北部的小城,甚至是那城墙包裹的砖块,也不过是在正德年间方才包,毕竟淮北自黄河夺淮入海之后,因为淮河下游河床淤积导致淮河失去了入海口,因此整个淮河流域便内涝不断,这片曾经的鱼米之乡也变成了易旱易涝的贫瘠之地,本地的百姓过的也颇为贫苦。
虽说百姓贫苦,这里的教倒也还算兴盛,有明一代也曾出过不少人才,亦曾有有官居兵部尚,但崇祯八年流寇陷颖州,给这座小城带来的破坏,即便是直到现在也未曾恢复地方士绅、读人或是被杀或是被虏,不知多少曾经的高门大户沦为寻常百姓人家,不知多少富裕之家沦为赤贫。这里的教之风自然也不胜过去了,甚至连曾经的院,这会也早已经荒废多年,战乱对于地方的影响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得到恢复。
挨着大东门的街头,城墙根下的依着城墙的铁匠铺门口挂着一面写着“李”字的幡子,铁匠铺子正对着大东门门前的道路,那路是用砖块铺成,纵是下雨也不会有烂泥,也正因如此,这条路一直都是颖州城里最热闹的地方。
这铁匠铺前的架子摆满了锄头、锹头等各色铁器,其也不乏腰刀,朴刀之类的武器,甚至还能够看到几根铳管,毕竟大明从不限制百姓持刀携器,即便是火器普通百姓也可以随意持有,而且官府还鼓励百姓持有武器,尤其是火器,甚至现在在民间已经开始出现了于军用的十五式火铳相类似的火铳,因为其使用燧石发火的关系,所以,民间大都称这种火铳为“石发铳”,不过在这铁匠铺里好像只有打制精良的铳管。
这铁匠铺里头不时的传出“叮铛”的打铁声,在铺子里面,因为铁炉烧着的关系,所以里面外面要热得多,即便是在大雪纷飞的时候,屋里仍然颇为暖和。
铺子里头,一个三十几岁身形高大壮实的汉子正轮着铁锤与一个少年打着铁,虽说是冬天,可是两人却都只穿着身短打,纵是如此两人也是一副挥汗如雨的模样。随着两人挥起的铁锤,两人胸前、额的汗水流淌着,而露出有胸肌更是不住的颤抖着。
这正在打铁的汉子,是李明仁,他家祖原本是颖州卫军户,虽说只是世袭百户,可因为李家逐渐重视对子弟的教育,李家倒也出过几个进士,纵是作为旁支家里过得也算是富足,在他小的时候,甚至也曾读过,进过学堂。
不过这一切都在崇祯八年被改变了,李明仁的父亲虽说是廪生,但是城陷时,因为不肯降贼,被流寇杀死,母亲也投了井。当时只有九岁的李明仁虽说逃过一劫,保住了性命,可家却没有了,因为地契与家宅一同被烧,本宗的一些人欺他是个几岁的孩童,夺了他的家产。流落街头他便被王铁匠收留了下来,当年社学里的李明仁,变成了铁匠铺里的的小铁匠,最后又变成了王家的女婿,虽说不是王家的门女婿,却也继承了这铁匠铺。
打了二十几年铁,即便是已经年近四十,可李明仁浑身下依然是充满力量的腱子肉,单是这身板,早不见了往年的那个瘦弱小生的模样,瞧着与寻常的铁匠似乎没有什么区别。
可在这街的人都知道,这铁匠写得一手好字,甚至他没有什么不好的嗜好,除了买、看之外,一个铁匠需要看什么,可他不但自己看,还把儿子送进了社学之。按照他的说法,孩子想要有出息必须要读。
或许李明仁早忘记了父亲的模样,但是他的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