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 贼和尚的妙用 (第2/3页)
南边的燕云十六州后,接触到了这些地区的佛教,从此逐渐被浸染,养成了崇信佛教的风俗。
辽历代帝王对佛教的态度,基本上走了一条从信佛到佞佛的发展路线。
历史上被称为圣君的辽圣宗耶律隆绪汉文化修养颇高,史称“道、佛二教,皆洞彻其宗旨,尤精佛教”。这个辽国皇帝生前,被国人吹捧为释迦牟尼转世,辽国对佛教的崇信,由此可见一斑。
特别是到了天祚帝上一代皇帝,辽道宗耶律洪基朝时,对佛教的尊崇、沉醉和痴迷尤为突出。咸雍四年二月,辽道宗耶律洪基颁行自己撰写的《华严经赞》;咸雍八年七月,颁行自己书写的华严五颂。此外,他还着有《华严经随品赞》等。太康元年,辽道宗耶律洪基还命令皇太子写佛书。
可以说,整个契丹王室贵族都沉迷于佛教之中,失去了尚武进取之心。
辽代寺院大多有相当规模的地产,其主要来源是社会的捐献,特别是辽帝室、贵族的大量施舍。
例如,圣宗次女秦越长公主舍南京私宅,建大昊天寺,同时施舍田地百顷,民户百家作为供奉,其女懿德皇后又施舍钱十三万贯。
兰陵郡夫人萧氏施中京静安寺土地三千顷,谷一万石,钱两千贯,民户五十家,牛五十头,马五十匹。
还有些寺院,并没有直接获得朝廷或富豪的土地捐赐,而是通过社会百姓捐献的钱财购买土地,置办庄园。
因此,辽代寺院一般都比较富裕,僧尼演变成了庄园主,生活优裕。特别是一些大寺院,可以说是富可敌国。在道宗末年,辽国政府财政困难时,甚至出现了寺院向国家捐献的情景。
辽代佛教僧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空前提高,他们所享有的某些特权,远超历朝历代。所以,民间愿意出家为僧尼的人很多。
道宗时滥度僧尼的情形臻于极致,僧侣人口数量达到了高峰。辽国国内总人口约近千万,道宗时的僧侣人口竟然高达三十几万。这些佛教僧侣都不事生产,靠国内的其它人供养。毫无疑问,这种状况已经对辽国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
当时,这种现象已经遭到朝中有识之士的强烈批评,认为当时僧侣数量之众,已经到了国家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