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正文 序章  元末新世界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简介

    正文 序章 (第3/3页)

埋伏,可是出了兄弟们一口闷气。”

    “小于头,你想法多,给我们合计合计今后怎么办?”吴四德愤愤的说道。

    “着啊,着啊,小于头出个主意吧!”屋子里的人们纷纷望着于志龙道。

    最近这半年于志龙时不时的根据周围形势和现状,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大首领于海和众人一开始还不是重视,渐渐的在采纳了一些建议后,发现确实有效果,虽然不是每次都能言中,也有判断错误的时候,但多数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前两个月的几次建议,让队伍有惊无险的跳出了官军的围剿圈,又打下了几个大寨子,补充了急需的粮草。上个月于志龙又献计杀了个回马枪,狠狠地教训了孟老贼的三子孟家山的队伍,把这支追迫最急的豪绅义军打了个晕头转向,还杀了孟家山的两个百户。虽然队伍行军是累了些,可毕竟帮助大家在这乱世中活了下来。渐渐地这支队伍的部分人们,特别是斥候队的大部分人们逐渐的把他当做了参谋,有事没事喜欢到于志龙这里聊天,谈些今后的活动方向。这些人中以赵石、秀才、吴四德、麻脸、冯老细、侯英等为主,赵石是斥候队百户,对这个小老乡的近期表现是相当满意。

    因为于志龙作战勇敢,有智谋,前段日子被升为斥候队的总旗,吴四德、麻脸、黄二等归其统属。

    知道于志龙这段时间休息不好,赵石他们对于志龙也就多加照料,希望于志龙的身体尽快回复。

    最让大家惊奇的是于志龙能识不少字!虽然多数字不会写。

    在这个时代,能读书识字的往往是上等人,他们才有时间和钱财去县学或私塾,整个社会能识文断字的概率绝不会超过十分之一,甚至不会超过千分之五。于志龙的解释是小时在大户私塾里帮过工,自己当时就在旁跟着认了些字,因有同乡的赵石和秀才作证,众人也就信了。私底下,因为于志龙能识字,闲暇时也乐于给大家讲个评书故事或念些地方县志的趣事等,搏大家哄然嘻笑,在紧张疲惫之余得以放松心情,所以大家也有称于志龙是半个先生的。秀才是正八经的读过县学,但素不喜书经,只好岐黄之术,此时与于志龙一唱一和,倒是相得益彰。

    于志龙不好解释这个本事是后世的模糊印象,可惜现在都是繁体文字,无标点符号,还是竖排样式,经常遇到生僻字,即便是自己也要琢磨一会儿才能勉强明白大体意思,特别生僻的字只好请教秀才了。好在蒙古入主中原后,逐渐汉化,很多文章、记录用的是半文言,没有给阅读造成太大的困难。

    因为有了于志龙和钱正能识字,在队伍打下一些治所后,对缴获的文书,各地通告,元廷邸报,各类账簿等的查看任务,大头领于海就多安排于志龙、钱正梳理,以便了解元廷军政动向。

    于志龙彻底坐起来,掀开身上盖的已经是补的破破烂烂的被子,团成一团,仔细放在了身后,再穿上炕边的布鞋,抹平了衣裤的边角,向周围看了一圈众人,很明显,大家的精神都不高,只有赵石不愠不恼,坐在土炕一角,用手摩挲着下颚,不知在想些什么。

    于志龙想了想,问道:“今日孟贼的探马一共发现了几波?他们的前锋队现在在哪里?”

    孟贼是指益都路的大豪孟庆,家有四子,为了剿灭这支起义军,在官军作战不力的情况下,响应元廷的所谓大义,自组义军,与起义军作战已有年余,现在正亲率大军在追剿于志龙他们,双方已经多次交战。

    “我来说吧,孟老贼的探马我们今天共发现了三队,每队有四五人,树林里偷袭我们的那队人人数较多,有七人,个个带着弓箭,应该是老贼的探马主队。”一边坐着的黄脸汉字,名叫侯英的说道,

    “这次因为突然碰到对方,折了老细兄弟,所以没有探出太远。不过我们到了清水河,见到孟家勋的旗号就驻在河北的郭家村,大约六百人,马队大约一百人,应该是昨天到的。益都府昭信校尉的人马已经到了东北面的五井集,离我们大约百里,西边的的乌达苏麻已经过了鲁山,估计明日能到龙头岩,南边的叶志成虽然没有出城前进,但是刘家哥哥探到这两天城里的人马又多了两队汉军,看旗号分别是千户典信和千户顾振华的人马。送进城的粮草车辆每日都有百辆车以上。”

    于志龙扭头道:“石哥,我们的粮食还有多少?”

    赵石道:“算上高粱、豆料,大约两百多石。”于志龙默想了这几天的形势变化,还没有理出一条清晰的思路,从房外跑进来一个小首领,高声喊道:“大家去祠堂大厅集合,大哥集合各位大小头领议事!”,然后接着又去喊其他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