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十九章 定策2 (第2/3页)
查,谢林又请示了赵石,再找来自己的县主簿等几个衙差来帮忙,几个人忙活了一个多时辰总算基本敲定了文稿。
于志龙仔细审阅这这份文案,总体上感觉安民告示不错,想了想指着其中一处文字问道:“为何还要保留一份官地,而且数量竟有数千亩之多,何不全部分给民户?”
谢林回禀:“回大人,保留一些官地是为了官府一些支应用度,毕竟以前朝廷的拨付较少,不可能全部满足本地官府用度,有份官地,就有份收成,衙差等人的月俸,节日增发米粮就多少有了保障,过去就有近七百亩之数,;现在大人起事,这元廷的拨付自然断了,县府的运作只能依靠自己。而且今后难免会有大量的难民等携家带户,过来投奔,他们在此地皆无所依,单靠县府救济必不能长久,还得考虑为其预留些田亩,所以属下以为还是多留些官地为好。自蒙贼乞蔑儿北逃,其府内田亩自然尽数收归本县,属下除了部分留作待分之田外,其余暂划拨为官田”
于志龙点点头:“谢县尹思虑周全,我所不及也。只是预留这数千亩官地,委实多了些。就算今后有难民等投靠,单靠一县之地就是预留再多也不足以应付,切顾眼前吧。这田亩就预留千亩之数即可。”
“诺。”谢林俯身领命,赵石已经在昨夜将刘正风对他们这些蒙元旧吏的吩咐告知谢林,谢林等人对于志龙自是感激不尽。做起事来也就尽心尽力。
至于檄文中的文字主要还是谢林操刀,陈述大意就是如今蒙元朝廷暴虐,民不聊生,刘正风、于志龙等为解民倒悬,特揭竿起义,倡导四方志士共襄盛举,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今取临朐不过是适逢其会。
这篇檄文写得就有些文白杂陈了。于志龙反复看了几遍,删除了其中大段文言,再修改了部分字句,勉强算是完成。谢林接过改后的文案,发现自己昨夜辛苦书就的全文已是改的面目全非,本想在于志龙面前露回文采,这心思几乎是白费了,好在文中还保留了数句,主体意思尚通。方学再接过文章,朗声念给众人。
“华夏历千年,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蒙胡窃据中华,神州陆沉,腥胡遍地。蒙贵得天授而不自矜,拥民脂而不利邦,以权宜汉法暴虐时政。,旦夕不过一甲子,已朝纲失德,君臣无道,礼乐崩坏尽毁矣。
凡我汉民,无论黄河南北,江淮上下,尽皆苦不堪言。凡此种种,罄南山之竹简,写不尽满地之淫污;决东海之波涛,洗不净弥天之罪孽。
当此之时,天运循环,否极泰来,有我神威军伍,立志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特倡大义于天下,携四方志士提青锋三尺剑,廓清宇内,蒙色汉贼,见檄早降,尚可得天恩苟活,若执迷不悟,必螳臂当车,勿谓言之不预也!
今虑民人未知,反为我仇,絜家北走,陷溺犹深,故先逾告:兵至,民人勿避。予号令严肃,无秋毫之犯,归我者永安于中华,背我者自窜于塞外。盖我中国之民,天必命我中国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予恐中土久污膻腥,生民扰扰,故率群雄奋力廓清,志在逐胡虏,除政乱,使民皆得其所,雪中国之耻,尔民等其体之。”
赵石等听得不免艰难,,好在尚能明白,既然这些盲流也能多少领会,想必外面的黔首、士子也能领悟。
几人在讨论,城外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