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七十九章 前有真知计,后有山阳策3 (第2/3页)
辱何足轻焉!如今我等兴刀兵反元虽迫不得已,然在元廷眼中早已是罪不容诛之辈。先不提鞑子朝廷如何真心打算,就是某观遍汉唐宋金史,可有被招安者善终哉?”
“更何况当今元虏暴虐,民不聊生,吾辈当如檄文言:廓清中原,复我河山,还汉家百姓一个朗朗乾坤,若是为一己富贵而弃前志不顾,岂非背信弃义之辈?到时何以面对手下的将士?”
于志龙这一问,诸将不禁心里嘀咕。当初竖旗发檄文可是白纸黑字,说的铁骨铮铮,若是反悔,还真是不好对属下交代。
于世昌虽平时不待见于志龙,听了他如此说,在桌案上擂了几拳,高声道:“正当如此!大丈夫有仇必报,有冤必申,有始有终方是好汉!”
于志龙接着道:“在鞑子眼里,我等皆出身匪寇,即便受了招安,也不过是换了层皮,元廷怎会放心?眼下刘、张、郭等兴兵反元,鞑子应是一时腾不出手来,否则,无论如何也不会只是打了一个败仗就考虑招安之事。”
其实,各地反元风起云涌,元廷敕令各地多方围剿,若元军实力未逮,则大举倡地方义军助剿,乃至到了后期这些义军成了征剿各地反元势力的主力。不过元廷主动招安反叛的事迹并不多,其中最出名的当属张士诚,在真实的历史上,几次招安,数次反叛,最后张士诚竟得获太尉高职,与元廷相安无事,也是异数了。
不过此时的张士诚还在困守高邮数城,在脱脱的重重围困下,做困兽状。
“况且我部官兵多是各地无力谋生之人组成,城外家眷就有万余人,他们都需要土地、屋舍才能活下去,若是被招安,那些已经分给他们的土地、房舍怎么办?这可都是本地蒙、色大户之田产、山泽?虽然他们大多已被砍了脑袋,但是其外地的家族亲属岂肯轻易干休?”
座下众人听了,都觉得头大,刘正风看着于志龙道:“依你之意,此路不可行?”
“我等已经打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手下将士多因此感昭而来,今日若失信于人,将来军心难稳,恐难再约束。所以,属下认为此路不通!”
“这算是说了句人话!”于世昌坐在远处,大声道。于志龙闻听,尴尬一笑,这于世昌说话不经头脑,听起来也不知是贬是褒。
刘正风本就不太愿走此路,但是何去何从,他要听听诸将的想法,此事不好专断。如今于志龙和于世昌已经明确反对,所以刘正风的目光再转向了万金海等人。
今日之事干系甚大,刘正风先召来这几个将军议事,他想着有了结果,再逐级下达。
万金海拧着眉毛,委实犹豫不决。
当日一战,田氏义军和唐兀卫的强悍战力给他巨大冲击。以前作战,规模多在千人以下,万金海也曾出生入死的经历了好几次,本以为现在顺天军实力大涨,自己的手下也是兵强马壮,没想到在这万人规模的大战场上,人数的多寡并不是胜败的决定因素,将士的操练和装备,各部的协调和指挥,还有士气、地形等都是影响胜败的重要一环。可笑自己当初自信满满,大有部属我有,天下任走的壮志。
万金海虽然不太喜于志龙扶摇直上,做了将军,与自己同列,但是对于志龙所部的战力还是说不出二话。事后回想,若不是于志龙部奋勇作战,首先在元军后阵取得战果,并动摇了其右翼和中军,只怕当日就是落个惨败。
相比之下,万部等作战不利,差点导致崩溃,孰强孰弱立现。而且于志龙一直着意低调与自己等结交,现在万金海对于志龙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