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百八十二章 风起青萍末 (第2/3页)
唤来一亲卫百户,如此如此。
见于志龙分派完毕,穆春上前请道:“此次攻城,我军得弓矢若干,另外还有火铳百余,何不分发我军,以利杀敌?”
沂水毕竟是下县,城内汉军和军械库里本就存有些弓矢和火铳,先后历经战乱,损失、遗弃者不少,最后尚有制式劲弓二百余,火铳百余杆。
“弓矢俱配发军中,至于火铳则留在城内防守只用。”于志龙想了想道,“城中尚有几门火炮,俱留在城头。”
火铳乃前宋就开始制造,军中曾有装备,各式火器均有。
元军的火铳多是青铜管式,内填火药、弹子,两军阵前以火捻引燃,在于志龙看来这就是早期的前装火绳枪,只是因现在制作工艺完全手工,不成精制系列标准,火药威力小,伤害距离太短,最多百步,不堪用。
当今的火铳、火炮说是杀敌,莫不如说是烧敌,弹子的威力还是乏善可陈。后世欧洲的火器犀利,主要原因是制造工艺开始标准化,机械化,黑色火药先后被改良为效能更大的黄火药。集火射击的威力渐渐远超冷兵器,所以才在短短百年中迅速取代了冷兵器。
由冷兵器转为新式兵器,没有数十年,上百年的工艺积淀和思想进步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于志龙既不是圣人,也不是百科全书,能够做到全知全能。他仅仅是知道一些后世常识,让他开挂金手指,完全不现实。
“今夜城内、军内加强巡视,各部将佐应将吾靖安军的军规、施政纲略明确告知那些新卒,彻底安定新卒军心,提振时期。”于志龙接着道。
自临朐带来的老卒,于志龙并不太担心,但是沂水新加入的哪些教众,汉军俘虏等,因为不清楚靖安军的军规、民政,难免会有些别的想法,特别是到了两军厮杀关键时期,万一泄气,就悔之晚矣。
钱正、穆春、曲波、于世昌、苟富贵等凛然领命。
“明日卯时初起床,卯时正用餐必须完毕!”于志龙下令,“今夜诸事繁多,汝等这就一一去吧。”
诸将拜辞,快步而去。
于志龙召来堂外候差的沂水巡检使,令其连夜统计本城旧有差役青壮,听取谢林、孔英调遣。
当初谢林辅佐纪献诚守临朐,两人可谓相得益彰,配合默契,如今此城的防御还的交由谢林主持。好在这次于志龙打算是野外退敌,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独守孤城的。若战况再不济,宁肯舍弃此城,保留实力回撤临朐,于志龙也不愿据守本城。
当夜文武诸人皆忙,于志龙则是独自端坐县衙大堂之上,静待斥候回报。
四更前后,有斥候陆续返回禀报:城西三十里元军人马不下二三千之众,旗号似乎是济南路的镇戍汉军。
“济南路据此数百里,怎的是它的兵马?”诸将不解,纷纷寻思。
于志龙这边紧锣密鼓的领军出城迎敌,行了不过二十里,前方斥候回报,进逼的济南路元廷汉军突然全体后撤,看其方向,竟似是奔莱芜,会济南了!
原来那元军万户与孙先生有约,若是沂水城这边敌众,不妨回兵,以后再做道理。这本就是益都路的事,济南路肯帮着益都路剿贼,没了清风寨,已是尽了力,没必要再孤军冒进而犯险。
特别是半路遇到的逃难的诸葛等沂水士绅,见了济南路元军喜极而泣,万户召来问询城内敌情和军力,可惜诸葛等一心潜逃,根本未及与靖安军交战,只得勉强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