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百零一章 莫以自清败众心1 (第2/3页)
无数水鸟在此栖息、觅食。湖边田地阡陌纵横,多是良田。
沿此向北,则是五莲县城,向东百里则是日照,向南数百里则是海州,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淮东道宣慰司。
行军至此,人疲马乏,于志龙令全军在此宿营,烧火做饭。
因各部补充新卒多,要集中进行兵器、队列、阵型操练暂时不可能,故一路上,于志龙着意安排整齐行军,讲解号令和军纪。好在沿途没有大的战事,所遇到的元廷官军多早早遁走,地方乡兵或义军则畏于靖安军军容,多是开门请降,献粮捐财,只为保自身平安。
前期临朐大战,益都也先抽调各县的元军精华汇聚围攻临朐,如今各县的元军兵力大大减少,新组建的官军多缺少操训,实力明显孱弱,闻靖安军来,纷纷后撤至各县城龟缩守御,并连发高级文书求救于益都。
于志龙考虑到今后的地方安靖,为稳定民心,这些领头的地方乡绅、富户一般概不追究其前恶,而是摆上宴席,与地方耆老、乡绅、富户把酒言欢,高谈蒙色朝廷的腐败和罪恶,各地民众的凄苦生活,再转到靖安军树义旗,驱鞑虏的目的,许诺只要这些人心归汉室,与元廷划清界限,遵守靖安军的安民、兴农、核田、降息、废奴等措施,靖安军绝不会惊扰地方。
临朐一战惊动山东南北,这些事迹已经被风传至了山东沿海之滨。地方民众,无论富贵贫贱对靖安军的战果多是瞠目结舌,对这个飞将军的传言更是越来越邪乎。甚至有人绘声绘色道:这个飞将军身长九尺,壮若山魁,眼若铜铃,血口白牙,早晚日食蒙古孩婴至少两人方才尽兴。凡不顺从者,尽付军中剖心沥胆,与众军士下酒。
因为传言恐怖,地方有家有业之人唯恐避之不及,不料这靖安军迅速打下了沂水和莒县,击退了济宁路和临沂来援的官军,突然一阵风般来到了日照地界。
当地人本以为是大祸临头,只希望捐纳家资浮财,在飞将军面前讨命,能否有活完全是佼天之幸了。可是众人面前这个年纪轻轻的后生竟然就是大家谈之色变的贼酋——飞将军,这些人初时震惊的几乎是变成了泥塑!
不仅如此,这个飞将军几乎是不曾有过激之举,只要不武力抗拒,靖安军对除了少数地方恶霸和蒙古家仆等镇压外,其余人一概不动。至于元廷所指派的地方里长等自然大多罢免,由乡里暂时推举耆老劝民为善和听一里之讼。
期间,途径的各地乡绅、望族、大户为自家后路考虑,多有捐金纳银,输送粮米丝帛的。
这些什物,于志龙原先都是交给方学等一并统计、分派,现在都有孔英等点验、分配,自己几乎丝毫不收。就是在临朐城里,于志龙也没有广置家宅庭院,蓄养奴婢。只是在县衙后院独居一个套院,收留谢林特地挑选的两个女婢、几个厨子、几个粗使的下人侍候。
于志龙虽不禁属下购置华宅、广蓄奴婢,但是首脑起居尚如此简单,其部属的生活享受自然不敢太过。赵石也曾多次提点这些旧日同伴,不得肆意妄为,贪图奢靡,甚至对黄二还自行购置了几辆华美厢车、骏马,在同伴间炫耀一事私下训斥了一番。
诸人初时只道靖安军仍处在时局艰难期内,于志龙不得不行止节俭。但在临朐解围,形势大好后,于志龙仍然无所求,有的下属渐渐产生些想法耐。
孔英等随军后,的于志龙信重,自然忠心辅助。他一路见于志龙待己的日常起居和缴获分配等都是如此简易行事,反复思量,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