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八章 向元大都挺近  笑读朱元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简介

    第八十八章 向元大都挺近 (第2/3页)

是这六个人里面唯独的一个文臣,而且还有一个更加重要的因素,李善长是朱元璋的老乡而且是最早跟着他造反的那么一批人,他的入伙比后来加盟到朱家军队伍里面的刘基、宋濂等人要早很多,功劳方面也要比刘基强上许多。

    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李善长能捞上一个公爵的最根本原因。

    我个人认为如果李善长不是朱元璋老乡的话,即便他的功劳再大也决不可能捞到公爵这个高的爵位。

    而除了李善长是唯一一个文臣之外,其他的五人全都是武臣。

    从这种分封形式来看,朱元璋他本人绝对重武轻文。

    他对武臣的重视远远要超过文臣。

    这也就造就了接下来对其他爵位分封的差异。

    很多人在看历史文献的时候都会看到徐达和常遇春并不是公爵,而是王爵。

    这一点我也需要简单注明一下。

    明朝的祖制规定,活着的异姓人最高只能封为公爵,不可以封王。

    他们即便功劳再大,能力再突出,他们也决不可能爬到王的位置。

    即便是像李文忠这个被朱元璋赐姓为朱的外姓人,同样不可能封王。

    还是那句话,在明朝祖制中绝对不允许出现活着的异姓诸侯王。

    想在活着的时候就封为异姓诸侯王,门都没有。

    只有他们死了,才可能被封为王。

    这里面有徐达在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常遇春死后被追封为开平王,李文忠封岐阳王、邓愈封宁河王。

    在分封完公爵之后,朱元璋对侯爵进行了分封,捞到侯爵的人一共有二十八个。

    他们分别是:汤和、唐胜宗、陆仲亨、周德兴、华云龙、顾时、耿炳文、陈德、郭兴、王志、郑遇春、费聚、吴良、吴祯、赵庸、廖永忠、俞通源、华高、杨璟、康茂才、朱亮祖、傅友德、胡美、韩政、黄彬、曹良臣、梅思祖、陆聚。

    大家可以简单看看这二十八个人。

    这二十八个人,没有一个文臣,全部都是武臣。

    这也片面的证明了朱元璋重武轻文的思想。

    说白了,朱元璋的分封形式完全就是根据功绩进行不同形式的分封。

    除了李善长这个朱元璋老乡是个特例之外,其他的这些人全部都是根据自己当兵入伙之后功绩的不同,则相应获得的职位也就不相同。

    说难听点,谁杀的人多谁打下的地盘大,谁获得的爵位就高。

    除了这二十八人捞到侯爵封赏之后,另外两位主角也该登场了。

    他们分别是:诚意伯刘基、忠勤伯汪广洋。

    在明朝首次分封功臣的时候,捞到伯爵的就这么两个人。

    其中一个就是刘基。

    而他们两个人全部都是文臣。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朱元璋对刘基的分封具有偏见性质,不过我个人认为从刘基的种种表现来看,他只能捞到伯这个爵位。

    因为从家族身份上来讲,刘基和朱元璋不是老乡,而且入伙拜杆子比较晚。

    这是一点。

    另外一点则是因为朱元璋当时三请才请到这位大神一般的人物刘基刘伯温,对于朱元璋来说面子上总归有些挂不住。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那就是刘基是文臣,虽然干的是出谋划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