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我的乡音和口音(人生版) (第3/3页)
前后各悬挂着一个竹制箧盒,而在这两个竹制箧盒里分别端放着一大盘尚未启封的膅白色的、或仅剩小半块的碧寒色的旋粉。因为这东西实在是好吃,所以格外受到山村孩子的欢迎,因此特别紧俏。但一不留神,恐怕就只有“望粉生叹”了——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同村小伙伴吃完。
高平凉旋粉,顾名思义,产自山西高平,以新旋好的品质最甚。具体做法是将做好的粉坨倒扣在一张箅子上,用一个状似罐头瓶盖、有多个均匀孔洞的镟子,从外向里,一圈圈,镟成条状,喷洒上一点凉水,抓入瓷质的表壁纹有花朵的碗里,撒少许盐,浇上一圈芥末油、以及适量的白蒜,再加一点其他的辅料,就可以享用了。
高平凉粉吃起来,不仅有芥末冲到口舌根处的辛辣芳香,这会使人流下像被欺负了的眼泪;再搭配着山西驰名老陈醋的酸爽劲道,更添几分香。当然了,就别提来自凉旋粉本身的泉寒水意了,就像藏进去似的,能让人一客两客的吃着,意犹未尽,特别解暑。
假如,若天公作美,我还能在某些特殊的节日里,在傍晚时刻,在天还未完全暗淡下去之前,前去村里唯一的戏剧广场上,尝着一碗碗刚从红泥小火炉中煮好的、冒着热腾腾气息的牛肉丸子。而当我把碗中的牛肉丸浇满山西老陈醋的醋汁时,那滋味特别的美好。真的,没啥酸味,只剩下芳香馥郁,十分引诱人。
......
只可惜,世事莫测,没想到在我8岁之后,爸爸就谨遵奶奶的“台命”,便带着我和我妈、老姐一同回到了安徽老家。而这次“回乡”,一待近二十年,这成就了我第二个家乡。
虽说安徽是我的第二个家乡,但这个第二故乡却没有友好的欢迎过我,也没有善良的对待过我。我就不提儿时刚来到这里时,被无数个本土人们猛烈排斥了,甚至他们还曾组团揍我。因此当我上小学了,授课的老师也迟迟不肯让我回答问题,可归根结底,造成这一切结果的原因却是口音问题,因为他们听不懂我的山西方言。当然了,我就不提我上完小学时,因为口音这个问题,被无数个校友“友好”问候的惨痛经历了。
虽然“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已改鬓毛催”,但说实在话,长这么大,我真得不知道我的归属地在何方。虽说我如今也在太和老家生活了许多个年头,会说太和方言,也知道这里的风土人情与地方特产,但我的口音里却潜藏着来自山西的乡音,它会时不时的冒出来,提醒着我不要忘记第一任故乡,这频频为我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所以我每次前往太和购物,或去大新镇取我的快递时,别人都会问我老家是哪里的,因为他们感觉我的口音不像本地人。而令我尴尬的是,当我回山西探亲时,山西人却诘问我是哪里人。
虽然这流年韶华会更改人许多的习惯,也会磨灭人许多的痕迹,但有些东西,有些问题,任凭它施展各种手段,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去掺假的,也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就好比我到底是哪里人?虽然没人能给我一个确切的答案,但我想,我恐怕是一位灵魂无处安放的孤独旅人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