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卷 拂晓之晨_第250章 山西商人的变化 (第3/3页)
起了山西商人的注意,当宫内在龙门渡所在河津县西北发现了煤、硫铁矿,又在北部吕梁山一带发现了石灰石、铁矿,随即便从陕西大肆招募人手,开放这一地区的矿藏。
黄河龙门以上河段,河道狭窄,水流喘急,又多暗礁,所以不能行船,但是龙门之下豁然开朗,水流也缓和了下来,因此这一段倒是可以行船。
宫中在河津开挖出来的煤炭、冶炼的铁器、烧制的石灰、水泥,通过黄河就能便利的转运到下游的陕西、河南、山西蒲州等地区。
比起从阳城、太原运到蒲州的煤、铁要快捷廉价了许多,现在因为陕西受灾,大量的灾民不得不离开家乡,在沿着黄河、渭水的平原地带聚集了大量人口。
这些灾民先不提吃食,便是每日使用的燃料都是一个天文数字,关中地区本就人烟稠密,因此大部分地方都已经被开垦了出来,作为柴火的林子并不多。
当灾民聚集到这一区域之后,这些林子很快就被灾民们所占据了,城市里的市民所用燃料反而成了一个大问题。刚开始的时候,从山西蒲州运来的煤炭成了西安等几个大城最青睐的货物。
但是很快,质量更好,且经过了加工的河津煤,立刻压倒了蒲州地区运来的煤矿,甚至有还有从蒲州向整个运城盆地扩散的趋势。
而接下来出现的石灰,成为了各灾民营地的消毒必备之物,铁器则补充了陕西开挖渠道治水工具不足的难题,水泥更是修筑水渠不可缺少的物品。
虽然陕西百姓不明白什么是水分蒸发量,但是用水泥混合砂石修筑的渠漕,比原先的土渠强,却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事实。
土渠因为渗水性强,水还没流到地里,就要让“土地爷”先“喝”一半。因此土渠不能及远,且要修的宽大,才能保证有水通过渠道流到田中。
但是使用了这种基本不怎么渗水的水泥渠道之后,原本关中平原上的水浇地,立刻就能扩大两倍。
这种使用了新材料的水渠,不仅可以输送更多的水到地里,还可以修筑支渠,更好的分配田间水量,提高用水的效率。
特别是河津冶炼出来的一些劣铁(去硫不够充分),虽然不能用作工具,但是拿来作为这些渠道上放水的小铁闸,却是绰绰有余了。
河津本是一个小县,北部是人烟较少的山区,南部则是人烟比较繁盛的平原地区。因为有一个龙门渡在境内,因此县城内还算繁华。不过,河津县内的人口也不过刚刚2万出头而已。
但是自从吸纳了陕西灾民发展工矿业之后,几个月内,本地的人口就增长了一倍。
不过山西商人们倒是不会在意这种变化,他们在意的是河津生产的东西,山西中南部同样可以生产,但是仅仅因为运输不利,反而竞争不过这个刚刚兴起的小县。
这些商人虽然没胆子跑去河津同宫内抢夺地盘,但是却真正开始重视起了铁路的作用。
他们特意跑去阳城看了几个煤矿运煤的一小段铁路,于是原先晋商对铁路修建无所谓的态度,迅速变得热情了起来。
而想要修建铁路,廉价的劳动力自然是必不可缺的。掌握着山西关防的新任巡抚,在甄别灾民入晋问题上的慎重,自然也就变得不符合他们的期望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