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卷 拂晓之晨_第407章 京西铁路复线计划 (第2/3页)
位交替的平稳方式,而是对内廷采取了不信任的全面清洗变革而已。
对于连续两任皇帝的非正常死亡,崇祯在私下就发表过某些不负责任的猜测。因此不管是内廷还是外朝,都不敢明目张胆的阻扰崇祯对内廷的变革清洗。毕竟大家都不愿意成为崇祯的怀疑对象,这种事情沾上一点皮毛都有可能身死族灭,他们显然还没有达到牺牲小我,成全众人的精神。
对宫内24监的清洗、人事调整的差不多了,朱由检便开始把目光放在了如何提高内廷的行政效率上面。除了某些情报了解和产业控制上,他并不打算按照以往的惯例,让内廷成为对外朝文官集团的掣肘机构。
从成祖建立内廷的框架开始,历代皇帝就不停的增加内廷的权力,试图用来平衡权力越来越大的外朝文官集团。但是这种基于权力斗争上的平衡理念,在实际操作中根本没有办法达到权力平衡的作用。
到了中后期,内廷和内阁中的部分官员相互勾结,就完全控制了朝政,就证明了这套权力平衡方式并不可靠。
归根结底在于,内廷的权力完全来自于皇帝本人,而外朝同样需要得到皇帝的支持,才能运转良好。让内廷去牵制外朝,无疑是用自己的左手攻击自己的右手,除了浪费行政效率,还造成了皇权和士绅阶层的对立,从而直接削弱了皇权的统治基础。
内廷和外朝斗争的越是激烈,皇权也就越是衰微。天启时代,魏忠贤同外朝部分文官勾结,从而让内廷彻底凌驾于外朝之上,在表面上是取得了极大的胜利。
但实际上,控制了京城的阉党,完全失去了地方上士绅阶层的支持,特别是江南地区的士绅官僚。地方上税赋的拖欠和拒缴,便是这一矛盾激化的表现。
事实上即便是天启没有出什么意外,魏忠贤这套依靠对士绅官僚罚款,来维持大明财政运转的经济方式,也是难以维系下去的。
毕竟按照大明的征税方式,大明最小的社会单位并不是到纳税户,而是每个县大大小小的地主缙绅。这些地主缙绅承担了,从农户到县衙之间的权力承接关系。否则以每个县不过10来人的朝廷官吏编制,哪里承担的了一个县数千、数万人口的管理。
失去了这些地主士绅对朝廷的支持,地方上治理成本上升,应收税赋下降,那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
在这种国库空虚,内外交困的境地下,朱由检并不觉得这种权力制衡方式还有存在下去的价值。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对于地方的控制力,并开辟出新的国家税收财源,才是当务之急。
扶植内廷给外朝文官系统找麻烦,让这些官员养成遇事互相推诿,结党营私的官僚主义作风,简直就是给崇祯自己挖坑。因此他宁可容忍一个不太听话,但是能够办事的文官集团。也不需要一个,唯唯诺诺但是毫无做事能力的文官系统。
至于认为这些阉人没有后代,所以做事就会秉持公心,对皇帝忠心耿耿的说法,朱由检是嗤之以鼻的。不管是魏忠贤家中大小封爵赐官,还是让各地为自己建立生祠的做法,都已经证明了这种说法的荒谬之处。
大明的文官集团一向是各地地主缙绅在政治上的代表,但是在皇权的打压下,现在已经出现了东林党这样,代表商业资本和地主阶层的奇葩。
但是同英国的新贵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