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卷 拂晓之晨_第540章 最好的选择 (第2/3页)
移动就越困难。
号称日本造船技术最高水准的安宅船不过是如此水准,其他的日本民用船只的质量也就可想而知了。日本对外贸易使用的朱印船基本就是外购的中国帆船,有少数则是欧洲船只,基本没有日本自己建造的船只。
即便是造船技术如此落后,江户幕府依然畏惧各藩拥有超过幕府的大船,在庆长年间下达了“大船没收令“,把各藩的大船统统给没收了。在这种状况下,各藩大名和商人们自然不敢建造能够远渡大洋的大船了。
这些中国商人带来的船只,刚好在幕府允许拥有的船只规模以下,船只的操作性能和安全性能也远远超过了日本船,加上价格也不算贵,因此很快就成了日本各藩用于替换运送货物的商船,或是干脆改建一下,作为大名的座舰了。
至于马尼拉那边,对于中国船只的需求比日本更为旺盛。东南亚原本就是群岛海域,船只是必需的交通工具。东南亚各*王国能建造的船只,也就是大一些的独木舟了。就连西班牙人建造大帆船,也是从中国招募去的造船工匠,而不是在当地招募的人手。
因此,在海外贸易的不断成长下,造船业已经开始成为东南沿海各省发展最为迅速的产业了。而造船业的兴旺,反过来又促进了参与海外贸易的商人人数的快速增长。
在这种互相促进的作用下,日本和马尼拉的市场开始渐渐成为了中小商人的天下了。在这种局面下,原有的海商们,要么去开拓新的市场,要么就要想办法限制,进入日本、马尼拉市场的商人数量,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
崇祯虽然主张招安东南沿海的海盗海商集团,但并不表示他愿意让这些人垄断大明的海外贸易渠道。那样的话,他不过是扶植出了另一个利益集团。利益集团和利益集团之间也许会有共同语言,但一定不会同他这个大明皇帝有共同语言。
十八芝这个海盗团体的形成,主要是一部分没有特权的走私商人拒绝,让沿海的士绅官僚集团以海禁的名义垄断大明的对外贸易而已。崇祯对十八芝海盗集团的招安能够落实下去,不代表沿海的士绅官僚集团认同了皇帝的开放海外贸易的主张。
而是因为,十八芝这个海盗海商集团所拥有的武力,超过了沿海的士绅官僚集团控制下的武力,如果得不到朝廷的支持,他们根本无法抗衡十八芝在海上的势力。因此当皇帝主动提出招安的主张时,这些士绅官僚们就采取了默认的态度。
事实上,即便是皇帝不提出这个主张,他们也要撺掇福建的地方官员提出对十八芝的招安了。既然在武力上玩不过十八芝,那么把这些海盗纳入到朝廷的体制之内,用体制的力量去对付这些被招安的海盗,他们完全是驾轻就熟的套路。
只不过,事情的发展并没有符合他们的预料。虽然崇祯招安了十八芝,但是却没有强迫这些海盗上岸,依旧让他们各自控制了一段海域。这样一来,沿海的利益集团也就失去了拿捏这些海盗们的条件。
如果事情继续这样发展下去,那么这些在岸上的利益集团必然是要寻求妥协,向十八芝的各家首领们伸出友谊之手。体制内的官僚集团和游离在体制边缘的海商集团联手,那么今后海外贸易的利益同样和朝廷没有多大关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